如何理解现在27秒就有一首新歌问世的华语乐坛?

  上月,腾讯音乐数据研究院公开发布了《2021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对自己「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旗下QQ、酷狗、酷我三大音乐平台上架歌曲及歌手、以及各类有效排行榜等进行了近100页的数据内容分析。

  由于(TME)旗下音乐平台自身具备了一定广泛性,我在全部阅读后,居然对那个被万人捶的「华语乐坛」,有了些不一样的理解。

500

  在解读这篇报告之前,大家需要知晓一个事:凡是发在网上的歌都叫数字音乐。(毕竟这年头的实体唱片都快成周边产品了)

  这份近100页的白皮书,从「行业生产力」、「新歌消费力」、「头部流动性」、「生态多样性」、「内容跨界力」五个部分统计记录了我们音乐环境当下最真实的样子。

  白皮书本身是严肃且不具备文学色彩的,读起来很容易被里面的林立的图标和密密麻麻的文字搞到双眼模糊。当然,也不是专门做给普通歌迷看的,所以我们也不必逐一解读。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最后「阅读原文」查看全部内容,我们今天就站在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角度选取一些部分来聊聊。

500

  2021的华语新歌和收听有多少?

500

  考虑到独家版权和其他一众音乐平台,2021华语新歌总数保守估计超过了200万首。

  首先要知道的是,即便是流量大牌,一首歌的“热度生命周期”也只有不到两个月。

500

  音乐做出来是给别人听的。然而,听老歌的人依然大于听新歌的人:

500

  从原创类和翻唱类的音乐综艺歌曲对比也可以看出:

500

  不同音乐风格的新歌播放量,“五大流派”下滑严重,摇滚乐掉得最厉害,这其实也和曾经能带动风格风向标的音综节目逐渐歇菜有关:

500

  从各个圈子的播放量上看,只有ACG圈有大幅度增加:

500

  不过播放量涨幅最大的,还属品牌合作歌曲:

500

  去年最火热的品牌歌曲,当属蜜雪冰城广告曲。不过也没什么可以讨论的,因为拿别人现成的旋律和律动,写上中文词,这种做法在国内遍地都是。我只觉得,一首好好的美式乡村,愣是给弄成了低龄化儿歌,到也挺符合这里的国情。

  有互联网记忆的朋友应该还记得今年1月25日,微博热搜最火的话题是#难听#。来源是,腾讯当时发布了和这次“音乐白皮书”对应的“娱乐白皮书”。

500

  图源:2021腾讯娱乐白皮书

  在这个#难听#话题之前,腾讯音乐还发布过“2021年度十大热歌”,一度被网友戏称华语乐坛原来不姓“华”,而是姓“抖”:

500

  充斥着“抄袭、裁缝、土味、伪古风、低质量翻唱”

  其实更应该叫华语音乐五毒排行榜

  从当前情况来看,抖音热曲不仅深度关联了腾讯音乐四大金刚,也深度关联了网易云音乐和其他音乐平台。

  而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平台,可能就剩下 Apple Music 还是一方净土了,难怪至今还有无数人在怀念死去的虾米音乐。

  所以,2021年的百万新歌,你听过多少呢?最后又记住了多少呢?


500

  现在的新歌都是怎么来的?

  “网易数读”曾经拿50首热门歌曲进行过统计分析,发现流行的热歌歌词居然有高达85%的重复率,曲子更过分,相似度接近95%。更欺负人的是,在这些歌里,“1645”与卡农进行和弦写成的歌曲居然占比高达73.33%!

  就在上个月13号,《听海》、《往事随风》的创作人涂惠源先生也发出了类似惊叹:

500

  天下苦抖音久矣

  也难怪这些新歌,我们几乎都听不进去,自然也记不住。

  不过,令人感到绝望的还不是这些曲子互相雷同,而是这些曲子大多数都有明显的抄袭嫌疑。比如《千千万万》就被网友揪出抄袭了《最后一次的温柔》,原唱兰雨还亲自发声要求平台下架,你猜结果是啥?

  结果就是《千千万万》不仅没表示也没下架,最后还上了腾讯音乐“2021年度十大热歌”。

  所以,百万新歌并不值得喝彩,因为这里面有可能充满了90%以上的乐色。

  抖音已经成了“热歌制造机”和“热歌风向标”,在这种超级快餐的氛围下,现在大多数歌曲的创作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拿「单曲」举例:从前,一首歌从创作出来到完成最终制作,各个环节的人都得熬夜熬到秃头。到了如今,一首火遍全网的歌可能只需要移动几秒钟的鼠标。

  拿「专辑」举例:从前,唱片公司制作一张专辑平均需要一到两年时间。到了如今,在流水线上的华语歌曲一周可以出100多首,人少的小公司两天就能出一首,那些火热歌曲里的音符,早都没人去认真打磨了。

500

500

  百万新歌的音乐人都有谁?

  2020年发布的《中国音乐人生存现状报告》中曾统计到:

  当下平台注册的音乐人中,学生占比高达66%!全职音乐人只有11%!另外,有7成音乐人搞创作的时间少于3年,这里面接近一半的音乐人搞音乐创作的时间还小于一年!

  这和我们所理解的“音乐人”概念,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啊!然而这个比例在今天看来,不仅没有减少,还在持续增加:

500

  在白皮书中,我们看到了红框里的关键:音乐创作和发行的门槛继续降低。

500

  也难怪现在治愈大众耳朵的,近一半都还是12年前出道的音乐人:

500

  有意思的是,2021年有超高歌曲播放量的歌手是:

500

  还有:

500

  “最强势”的流量代表是:

500

  当今华语乐坛的主流代表是:

500

  而最能打的代表,还是:

500

  也许主要原因还是上面说的,以前是唱片工业时代,只是后来时代不同了,更多有才华的人不必再签约唱片公司,就可以在互联网无门槛推出自己的音乐。

  不过在当下,能像20年前被我们一致叫好的音乐是少数。

  多数情况是,当下很多和录音、编曲、混音、制作相关的APP,让不少素人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创作出像模像样的歌曲。


  ‍然后有了歌(音频文件),就可以直接去音乐平台上传发布歌曲,连唱片公司都不再需要了。不得不感慨,现在「创造」音乐和发行音乐的过程和门槛真的好低。

  数量是起来了,但这里面仍然有一个关于“质量”的严重问题。这些年有很多音乐都被称为数字垃圾和口水歌,不外乎就是两个点——风格内容重复和毫无创新力,不管是科班还是草根。

  这一点,白皮书也有讲到:

500

  为了不让音乐平台变成充斥假冒伪劣的电商平台,腾讯对此推出了干预策略:

500

  这样做很值得认可,但我觉得解决问题还是得抓源头——基础音乐教育,恐怕才是最应该做的,就像支撑周董作品质量的背后,是数十年不间断的古典音乐功底和乐器演奏能力。

  毕竟,有了扎实的基础音乐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音乐氛围,才能促使良币不被劣币驱逐。

  当然,也别指望我们这儿音乐学院毕业的专业人士,因为他们毕业后都上天写赞歌去了,能留在人间为苍桑情感代言的,少之又少。

  不过,就2022年前半年来看,经济原因已经让无数人放弃了学习音乐的念头。

  因为更多人思考的第一问题是:能吃饱饭。

500

  谁在带节奏?

  其实,在抖音没出世之前,在那个唱片行业被互联网冲击的时代,大家也在说华语乐坛要完犊子了。你看,这都十几年过去了,它这不还好好的依然存在嘛。

  难道当下这种大规模的急功近利现象,是抖音带坏的节奏?

  在我看来, 信息爆炸的时代,用「短平快」来进行感官刺激是当下的主流。经过这几年「短平快」调教,很多人遇到文字稍微多一点的文章就表示阅读困难,更别说沉不下心读一本书。

  这种双向选择的结果,在音乐上也一样。就像音乐人们早都开始不发专辑了,因为你发出来,真的没人有耐心去一首首完整聆听。

500

  人人心中都有本账,发EP和单曲才是大家现在热衷做的事。

500

  那些播放量随随便便上千万的明星们,更是偏爱发单曲:

500

  2021年的高热度单曲代表是:

500

  而还在发专辑,并且热度还不错的,已经不多了,甚至连吐槽的力气都没了:

500

  不难发现,音乐正在变成内容的附属物,那些曾经能把磁带听消磁、把CD听花、手抄背诵歌词的少年,在2022年已经是珍稀动物一般的存在了,我们早都成了每天挤在拥挤人潮中不断下一曲的社畜。

  腾讯音乐白皮书说2021年平均27秒就出一首新歌,我觉得都不用平均,27秒就是可以出一首新歌。在这种急功近利的环境下,别说百万新歌,千万新歌合起来的时代价值可能都不如一首具备人文关怀的老歌。

  当然,上面说的只是充斥市场的“大多数”,二八原则始终有效——即便有80%的乐色,依然还有20%的好内容。

  只是令人感到惋惜的是,那些用心雕磨的音乐作品,既不会做流量的奴隶,也不会刻意去成为小众的狂欢,于是只能作为三无产品(无赞无评论无收藏),静静地躺在那,很难在平台上被我们“主动发现”。

  于是,在一条船上的大家,不管是你是我还是他,继续在贫穷线上挣扎:

500

500

  2021华语流行排行榜一览

  说了这么多,不如最后一起来看一下最能直观体现的音乐榜单吧。

  腾讯音乐2021的华语音乐排行榜,分成了“由你榜”和“浪潮榜”:

500

  首先要称赞的是,非常走心的上榜了「幕后工作者」:

500

  音乐本身,由于上榜歌曲的重复性和相似性,我们只需要看一个榜单就行了(以下来自腾讯音乐“由你榜”):

  2021年度歌手:

500

  2021年度专辑:

500

  2021年度EP:


500

  2021年度单曲:

500

  2021年传唱度最高的歌:

500

  2021年在微博上最火的歌:

500

  2021年度“摇滚”歌曲:

500

  2021年度“国风”音乐:

500

  2021年度OST:

500

  为了保护大家的眼睛,也为了不让大家火冒三丈,榜单也好,分析解读也好,我想到此结束会更好。

  因为当看到这里的时候,大家心里应该都有答案了。

  只能说,我们怀念的是一个再也不会重现的美好时代,华语乐坛早已过渡来到了另一个时空。我们也不是不接受新歌,只是毁就毁在我们用上个时代的音乐审美标准来衡量这个时代。

  要知道,不管是哪个年代的流行音乐,它的背后永远都是当下社会现实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不喜欢,因为我们有基本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但不代表别人不喜欢。就像那些热榜歌曲、十大歌曲,的确是更大的一些群体耳中听得最多、口里唱得最多的歌。

  不是华语乐坛完犊子了,是因为独特的是你自己,你应该感到高兴。

  你要好好珍惜自己,还有和你同样独特的人。

  音乐的世界很大,我们也不必老纠结华语乐坛好不好,时代是怎样,流行音乐就是怎样。接下来只会越来越烂,不会有我们所觉得的“好”的转变。

  承认现在这个时代呈现出来的样子吧,要看得惯,也要看得淡。

  你觉得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