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真的能把东亚人民带到“天空之城”?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
作者:阿钟
从年底火到年初,反思韩国教育体制的韩剧《天空之城》,前几天终于收官了。
这部极其生猛的韩剧收视率从开播的 1.7%一路飙到了 23%,超越了《鬼怪》的记录,直接刷新了韩国非有线电视台的收视高峰。最厉害的是这部剧还是所有下半年韩剧里制作费最低的一部,卡司里也没有一个高知名度的明星加持。
一开始它并不被看好, JTBC 电视台把它放在深夜 11 点播出,然而最终成就一匹大黑马。
逆袭,一方面是靠扎实的剧作,另一方面是它戳中了韩国,乃至整个东亚,人们对教育系统的怀疑和反思。
故事设定在“一座韩国顶端0.1%上流所居住的城堡”,有资格住在里面的教授太太们唯一目标就是让子女学医或者学法,毕业后进一步巩固父辈已占有的社会地位和资源。孩子们要冲的学校,就是首尔医科大学。
《天空之城》爆火后,门户网站 Naver 跑去补习圣地大峙洞做了一次调查,发现真实情况跟剧里完全对得上:管理学生学习及私人生活的导师、与住户共享教育信息的顶尖公寓以及针对大学喜好安排的读书会。
最精彩的是,韩国曾爆出一起造假事件,做医学教授的父亲把孩子署为自己三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发表在 SCI 后后者成功被医学院录取,事情在媒体发酵后,该名学生虽被取消了入学资格,教授圈里却催生了更复杂的操作方法:靠交叉写对方子女的名字来规避风险。
类似的反映韩国教育体系的极端情节,在剧里面还有很多。
维基百科告诉我们,韩国是个尊师重教的国家,有“教育立国”的说法。有一组数据很瞩目,“1995年,韩国小学升初中的入学率为99.8%,初中入高中的升学率为98.7%,高中应届毕业生入大学的升学率为55%,复读生升学率达74.2%。”
在“只有大学毕业才能找到好工作”的社会氛围下,大学升学率涨得飞快,到08年已经蹿到了83.8%,去年韩国统计厅发布的“2017年韩国社会指标”显示,那一年升学率为68.9%。对比一下会发现这个数据已经可以笑傲邻国了:在同时间段内,同样“教育立国”的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9%,我国则是45.7%。
但升学率高企的另一面,是极端的“应试主义”和“学历优先”盛行于韩国教育、就业系统。
《天空之城》的英文剧名叫 Sky Castle,SKY 是现实中韩国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的统称。在《经济学人》杂志驻韩记者丹尼尔图德的《太极虎韩国》一书里,详细介绍了韩国这三所顶尖大学,把它们描述为“类常青藤联盟或英国剑桥大学”,每所学校每年录取率大概只有1%。而 SKY 三个大学,总共出产了韩国70%的大规模企业 CEO 和80%的司法机构公务员。
甚至,这部反思教育体制的电视剧,编剧俞贤美,也是来自 SKY 中的“高丽大学”的文学硕士。
而除了韩国人看得有滋有味,很多中国等亚洲其他地区的观众,也在剧里看到了各自教育体系的影子。
东亚注重教育是世界闻名的。最近很火的国产宅斗剧《知否》里有这么一句高频台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多少年过去了,这句话依然能精准概括东亚文化里的亲子关系,并且每一次计深远,基本都逃不开“考科举”。
考试能够完成阶层跨越、巩固既得利益这件事,已经深种在东亚人的心里上千年,“考好就能成功”的信念动员所有人投身到读书-考试这个循环里,长此以往,教育就成了东亚父母的头等大事。
发展阶段的不同,造就了教育体系僵化阶段的不同。02年台湾地区取消了联考制度,改为“多元入学”,再加上为普及高等教育广设大学和少子化趋势的冲击,大学录取率早已经超过了96%;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在只有8所大学但每年报考人数都超6万人次的香港,大学升学率始终稳定在18%左右。
像香港这样苦于地少人多、学校少,升学困难的东亚地区,“补习行业”就会很发达。
《天空之城》里,编剧把整部剧的核心都放在了“辅导员”这个角色上,可以说剧集发展的所有矛盾都来自这位一身黑衣、极其神秘的 VIP 老师。
课外补习的老师哪里都有,但在亚洲一些地方,他们的地位确实很高。
在香港,补习的老师们会按明星的标准营销自己,商场和公交站两边的巨幅海报位置经常是留给他们的。香港每年课外自费补课的学生数量超过八成,花销高达20亿。
甚至还有人专门做网站“补习天王指南”,统筹老师和机构各种信息,而创立它的三个大学生也只用8个月就回了本——可见需求有多高。
2015年,香港某家教育机构的头牌老师被挖角,据说另一家机构给他开出了8500万港币的价码,消息出来后,香港媒体火速跟进,“林溢欣事件”一时成了各大媒体和网络关注的热词。
8500万港币是什么概念?准一线足球运动员的转会价码。
“补习天王”这样的现象,目前来说,香港还是冠绝亚洲。但说不准十年、二十后,等互联网科技给中国带来的红利期过去之后,我们的阶层进一步固化、上升变得困难,而高考“千军万马独木桥”这样的情况未被改变,那我们这儿的课外老师也有希望取得比肩娱乐明星的收入。
升学率各有高低,但依靠“考科举”来完成阶层跨越、教育过度“应试主义”,这件事全东亚都一样。
阶层跨越能不能成,很难说,但这样的教育体系给年轻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然而易见的。
早在十五年前,经济学家黄有光,就在他的文章里提到过,他分析国民收入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后,发现从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东亚地区经济情况飞速上升,但东亚人民的幸福指数依然全球偏低。
这个发现被总结为“东亚快乐鸿沟”,或者更直接,“东亚不快乐”。
试想一个人从十几岁开始,他和他的家庭就面对着这样的系统性压力。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美国的亚裔青少年,是所有族裔中患有抑郁症比例最高的。从 99 年到 14 年,美国亚裔自杀率增长了 24%。其中 15 至 24 岁的女孩子因抑郁引起的自杀率,在全美所有族裔中排第一。
为了应对这个“科举”以及它所代表的上升通道,所有亚洲家庭都操心死了。
但最讽刺的是什么呢?
《天空之城》引发全民关注后,媒体不止一次解读对教育弊端、强硬家长做派的讽刺,但现实中却上演着荒诞的一幕:电视剧播出后剧里的封闭式书桌订单量暴增,很多家长在留言里互求信息,准备给孩子请导师,“哪怕现在已经迟了,也想加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