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弱”的俄罗斯: 结果或许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差
“衰弱”的俄罗斯:
结果或许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差
作者:方敏
世界纷纷扰扰,如一锅沸油般的全球性贸易分歧博弈场之外却有一个“冷区”,全球贸易争端似乎与作为世界性大国之一的俄罗斯无关。当然,这个无关,既说明俄罗斯可以站在岸边笑看风云,又从另一个侧面表示,全球贸易这件大事几乎与俄罗斯无关。
当然,俄罗斯也不是完全与贸易无关,这里面要除了军火、能源和资源。
比如2018年10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印度,就敲了定价值54亿美元的S-400防空武器大订单。
但是,俄罗斯的每一单对外军火贸易,都存在一个如何收款的问题,世界主流金融体系在美国胁迫之下都拒绝对俄罗斯结算。所以俄罗斯军火贸易就像战争层面突破封锁的“破交战”,费力之后还要面临份额被不断压缩的窘境。
而今日俄罗斯被锢于资源与能源的对外贸易,其实也是体现俄罗斯的制造产业发展危机,说明俄罗斯一定程度上无法将资源演化成价值更高的产品参与全球贸易对话。
2018年9月20日美国宣布,自2011年以来美国对俄罗斯经济制裁已经达到60次。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证实,俄罗斯经济经历强行压缩的后遗症已经开始凸显,俄罗斯国内产业规模正在被急剧削弱,本质上并不像俄罗斯外交上表述的那么轻松。
那么今日,在全球贸易领域被边缘化到如此程度的俄罗斯,未来还能不能重现辉煌,或者说俄罗斯会不会走向不可逆的衰落?
俄罗斯有关“熬”的意义
时下有一种观点,针对俄罗斯“困境”,认为面对制裁,俄罗斯的一切反抗、对抗、抵抗都不具有意义,剩下一个“熬”是唯一的意义。
有个朋友曾给我写过这样一段有关俄罗斯的评论:“面包+牛奶,他们就可以活了,天然气、木材可以御寒。其它的,因为酸黄瓜、西红柿是他们在郊区小屋子旁边自己种的,酒可以自己酿造,汽油供应也充分。” 于是俄罗斯就可以自在地熬着了。
虽然不可否认,基于俄罗斯极力维持的世界性大国地位来说,俄罗斯经济也确实不是差可以形容了,是极差!但是,方老妖认为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人因其资源广阔度和民族性,他们所具有的超强 “抗压”能力。
哪怕只能熬着,但是,不能否认熊可以冬眠其实是一种实力。
而俄罗斯能熬的本身,就是价值非凡的意义。
比如,今日美国因资源分配失衡而阶层撕裂;今日英国脱欧与不脱欧各自社会集团的尖锐对立;今日法国的“黄背心”潮流失控等等,西方主流的民主社会,原则上已是一锅滚油,距离“着”起来或许差的就是一颗火星。
但是,俄罗斯和德国相对宁静,为何?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民族性里面的“抗压”能力超出其他族群。
就“能熬”这件事来说,中国历史上就有相当成功的范例:权臣司马懿,他熬死了曹操,熬死了曹丕,熬死了曹叡,最后 “三国归晋”,成就司马天下,谁能否定“熬”这种实力。
能源输出的意义
2019年1月10日,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在向俄总统普京汇报2018年俄能源体系工作时说:2018年度俄罗斯能源体系创造了俄国内生产总值的约25%,贡献了俄联邦财政收入的约45%。
俄联邦财政收入的45%是一个什么概念,也可以说,确保俄罗斯国家正常运转的几乎一半重担在能源体系一个行业的肩上压着。
这就是俄罗斯能源输出对于国家的意义。
俄罗斯面向西方,一直希望以能源战略体现自己在欧洲的话语权,且谋求适度的支配地位。
但是,地缘现实中有个难题,俄罗斯通往西方的能源管道阀门被“二毛”乌克兰把着。
本来,雅尔塔体系崩溃(苏联解体)之后,以大毛(俄罗斯)、二毛(乌克兰)之间的兄弟关系,大毛吃肉,二毛喝汤还是很和谐的,所以二毛把着能源阀门也能相安无事。但是,有一件事情让俄罗斯一直很不安,这件事就是“北约东扩”。
俄罗斯能源战略设计部门发现一个问题,能源管道出口,除运力有限的少数管道经由白俄罗斯向外,绝大部分通向欧洲的管道都被乌克兰一家把持着,这本质上是一个战略设置的盲点与缺陷:如果乌克兰生变,俄罗斯的对外能源战略就被对手一勺烩了。
于是,2007年6月,俄罗斯策划了南溪管道项目,项目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集团(Gazprom)与意大利埃尼公司(Eni)发起,从俄罗斯新罗西斯克开始横穿黑海,从保加利亚港口瓦尔纳上岸,在普列文(Pleven)分为两支:向西北进入塞尔维亚、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奥地利,向西南进入希腊和意大利。
这就是一个不把鸡蛋在放一个篮子的策略。
南溪管道项目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管道经过黑海,绕开了乌克兰。
事情一如预想,好的不灵坏的灵,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还真就就来到了乌克兰,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其后就是克里米亚公投入俄,美国主导并指引西方世界展开了严厉的对俄制裁。
此时的南溪管道项目,在欧洲“挺乌派”的动议之下,据称是为了增强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制约能力,欧盟明确拒绝批准南溪管道项目。
2014年6月8日,保加利亚总理奥雷沙尔斯基宣布,在消除欧盟对于南溪管道项目在法律方面的相关疑问之前,该项目保加利亚段工程将暂停建设。
南溪管道项目被迫放弃,是俄罗斯为乌克兰危机所付的代价之一。
但是,普京是那么容易被“二毛”拿住的人吗?
肯定不是,因为俄罗斯还有放在别的篮子里的鸡蛋,那个鸡蛋就是北溪管道,北溪管道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之间,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线路是从俄罗斯维堡(Vyborg)起,到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 Greifswald)。
北溪管道如南溪管道一般也是一条离岸管道,区别只是北溪管道经过的是波罗的海。
普京也由此找到一个方法,管道中间尽量不再与穷慌了的东欧国家纠缠,直接在中欧找上强力国家德国,之后天然气配额这个蛋糕要怎么切,那是德国的事情,反正俄罗斯只管收钱。
俄新社2017年11月24日报道,俄天然气工业集团(Gazprom)副总裁玛尔克洛夫当天在圣彼得堡出席国际研讨会时表示,俄罗斯正通过“北溪1号”向欧盟(德国)超负荷供应天然气,达1.647亿立方米/天,超过管道设计量10%。2019年“北溪2号”开通后,有能力充分满足欧洲大陆的全部用气需求。
北溪管道的成功范例,且北溪1已经满负荷运行或许才是它兄弟管道工程“北溪2”项目降临的缘由。“北溪-2”管道项目,设计总输气量为每年550亿立方米。目前该项目在德国、芬兰和瑞典已经获得了施工许可,丹麦也将向有关公司发放许可证。
而美国总统特朗普2018年4月曾试图说服德国放弃“北溪2”项目,但被德国拒绝,就算美国以免除德国贸易战威胁为条件都没有达到目的。这里面德国的考量或许更现实:
一是不愿意买高价货。
二是相对来说德国有相当的把握“拿住”俄罗斯;而不能够把握的是德国放弃“北溪2”之后,如果美国不守诺言,德国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美国人想用诺言交换德国人的实利,结果证明美国诺言的含金量不够。
美国想要踩死“北溪2”的原因是俄、德之间“北溪-2”开通之后,价格比俄罗斯高25%以上的美国页岩气就会被彻底挤出欧洲市场。
而与能源管道密切相关的乌克兰,对俄罗斯能源管道的现实制约将面临被彻底边缘化的尬局。不排除这是2018年11月25日,乌克兰发动俄、乌刻赤海峡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乌克兰试图抬高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对立等级,以此达成阻挠“北溪2”项目的目的。而俄罗斯对刻赤海峡冲突的应对策略选择的是克制,当时针对德、法两国提出派遣专家组监督刻赤海峡通航,俄罗斯外交部很快就给予了肯定的回应(德、法专家组后来没有到位),目的就是确保“北溪2”项目不被动摇。
而“北溪-2”项目开通之后,部分南欧除外,整个欧洲的清洁能源都可以获得稳定的供应。同时,也意味着欧洲清洁能源管道的阀门掌握在普京大帝手上,可以说俄罗斯获得了能源战略的关键性成果。
这还不是俄罗斯对欧能源战略的终点,俄罗斯重新策划的土耳其溪管道项目就将覆盖南欧国家。而土耳其溪管道项目可以说是南溪管道的再续,只是避过了南溪项目中保加利亚这个上岸地点,策划土耳其上岸然后到达地中海和南欧各国。
看来俄罗斯是铁了心要做欧洲清洁能源的霸主。
更有在世界的东方,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和中俄石油管道的存在,标志着俄罗斯将会是东北亚经济圈(中日韩)以及东南亚国家(东盟)的主要能源供应商之一。
中、俄能源管道(什科沃罗季诺至大庆),2019年度即将达成3000万吨/年的极限输送能力。
世界的一个格局将要形成:普京站在欧亚大陆的中心,手里把着世界一大片能源网络的阀门,这就是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意义。
域外支点的意义
俄罗斯在叙利亚保留着唯一的域外实力支点塔尔图斯基地。
俄罗斯很大可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委内瑞拉,获得另一个域外实力支点。
据英国《每日邮报》12月17日报道,俄罗斯政府官员宣称,俄已经开始计划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奥拉奇岛建立俄罗斯一个海外军事基地。
但是,世界有观点说,就经济支撑能力来说,俄罗斯的域外支点其实就是俄罗斯国家的域外“出血点”,这样的“出血点”越多,俄罗斯的衰弱就越快。
确实,这个观点很有道理。但是俄罗斯的域外支点,作为“对手”的美国不需要应对吗?俄罗斯每建一个点,美国也就需要建一个圈来围着,这样的格局之下,谁的消耗比较大?更何况,谁说俄罗斯要建很多的域外支点?关键位置有那么两三个就行,俄罗斯只需要借此于世界刷个大国存在感不行吗!
或许就南美委内瑞拉这一个点,就足以让美国跳脚!因为历史上,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已经剧烈地跳过一次了。
巴西右翼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上台之初,为何会高调许美国在巴西拥有军事基地,原因是俄罗斯可能获得军事基地的委内瑞拉就在巴西的旁边,或许博索纳罗就是把着美国的脉在投美国所好,希望借助俄、美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博弈来猎取巴西的利益。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针对俄罗斯的域外支点,美国不会任由它自在地呆着,围堵是的必然选项。
非对称打击能力的意义
2019年1月18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为挽救《中导条约》发表讲话:美俄两国应该在遵守《中导条约》上保持透明,俄罗斯愿意在维持《中导条约》方面与美方展开谈判,而美国却似乎不愿与俄罗斯对话。希望在保持战略稳定性方面,美国能保持对国际社会更负责任的立场。同时敦促欧洲主要国家在保留《中导条约》上做出努力,改变追随美国与“北约”的立场。
针对退出《中导条约》这件事,美国的表现是粗暴地给了俄罗斯一个60天的最后通牒;而俄罗斯表现的是积极挽救,在态度上也是相当示弱。其原因是俄罗斯不愿意为美国铁心退约背锅,当下的示弱,或许会在后续的美欧博弈和俄欧博弈中获得先机。
简单来说,就是俄罗斯对欧盟喊话:这一切都不关俄罗斯的事,是美国铁心要将欧洲置于核导威胁之下。反正俄罗斯是努力过了,欧洲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世界面对导弹带来的威胁,其实是导弹发射出去产生的攻击效果。
不可否认,美国超过7000亿美元年度军事预算,超过俄罗斯军事预算的14倍还多,俄罗斯当然知道自己在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的下一轮军备竞赛中必然处于劣势,甚至有可能在美国“以本伤人”的招数下被带到沟里。但是,俄罗斯已经共识的应对战略就是剑走偏锋。
“先锋”、“锆石”和“匕首”,这一系列偏锋武器,就是俄罗斯的底气。
的确,“非对称”打击能力就是俄罗斯的底气。
美国有万般手段来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然后发动所有力量来围堵俄罗斯。
而俄罗斯就保持一点:俄罗斯就是用一个“快”来保持透击能力,针对美国一直心心念念地发展拦截技术,反正让你拦不住就好了,俄罗斯就是要做那个突施冷箭的刺客,不管目标是美国本土还是美国的大型军事装备,俄罗斯想打就能够打到,这就足够让美国投鼠忌器。
2019年1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发布了新版《导弹防御评估报告》,报告中美国主体思路还在强调“拦截”,哪怕拦不住也绝不放弃对拦截手段的情有独钟。
特朗普的讲话中,还在自豪地对世界宣称,美国将在阿拉斯加的格里利堡新建20具陆基拦截器。并且美国还要投入资金研制高能定向武器和天基拦截器来防御世界任何方向飞向美国的导弹。
事实上,美国前国会议员罗恩·保罗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这就是一门生意,因为我看不到报告所说是威胁在哪里?现实是美国不借钱就没法推进报告中的战略,因此支持报告的都是从中获利的人。
美国真的很有钱吗?真的吗?是真的吗?
美国22.01万亿美元债务是什么?或者全世界都向美国挤兑会如何?
如果美国真是钱多到用不完,何不给美国直接做个盖子来盖着,那可是更大的生意,何至于现在要在美墨边境修个墙都要弄到政府关门的程度。
而俄罗斯注定不会跟美国起舞,也没那个财力。
他们2018年经济增长率1.5%,算是刚刚止住颓势。
俄罗斯的导弹防御手段也注定不高级,大面上或许只有两个对策:撒丫子战略和鼹鼠战略。
撒丫子战略就是跑,就是疏散,反正俄罗斯国土很大。
鼹鼠战略就是挖些洞藏起来,你打不着!你打不着!这样来自我开解。况且这些洞,前苏联时期留下了不少。
但是,有一点挺重要,俄罗斯只需要确保“先锋”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导弹,经过15分钟飞行之后,能够以20倍音速敲开美国的大门就好。
谁敢小看偏锋的杀伤力?
射杀巨兽,往往只需要一支最准确的利箭!
(坚持原创!觉得有收获,劳你贵手转发一次!)
(以上,作者只是基于信息对时事的观察,仅代表个人观点,特此声明!)
2019年01月20日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