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造桥永远是高考卷子,其它的都是弟弟。

【本文由“鲜姿颜”推荐,来自《比较一下平潭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和孟加拉这个帕德玛大桥》评论区,标题为鲜姿颜添加】

看了下面不少评论,都在说孟加拉的那个桥难修,是高考卷子,而平潭跨海大桥只是小升初。

怎么说呢,只能说隔行如隔山。

在比较两个桥的每公里造价时,原来是想比较一下两桥的施工难度的,后来觉得是常识,就没说。

什么常识呢?

就造桥而言,海上造桥一定比在内河难。借用网友的比喻,那就是,海上造桥永远是高考卷子,其它的都是弟弟。

原因就在于,海上的施工条件太恶劣,如台风,海浪以及经常出现的风暴潮等等,这些大自然的伟力使得造桥人不能象在内河那样安安静静的搞施工。

拿平潭跨海大桥来说,就说台风,全年6级以上大风及天数达到310天左右, 7级以上大风及天数200天左右,这就直接导致有效的施工窗口期特别短,所以平潭跨海大桥2013年开建,2020年才建成,而孟加拉的那个桥,2018年开建,今年就通车了,完全是正常速度,但前者工期几乎是后者的两倍,工期翻倍不仅意味着造桥难度大,也意味着费用成本大大增加,因为人员设备投入也翻倍。

除了施工条件,海底的地质条件也要比内河复杂的多,施工起来也困难的多。

孟加拉的那个桥,基础采用钢管桩,什么是钢管桩基础?就是用一个大锤子将一根根很粗很长的钢管打进土里或砂层里,只要有设备,就是重复劳动,非要说技术难度的话,可以夸一下我们的大型造桥设备制造能力确实相当可以。

还可以顺便夸一下,我们造桥人对工程的责任心。

原来投标时,概念设计是一个墩子下面打6根钢管桩,进场以后发现打6根,承载力似乎不够,于是又加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加一根好像还不够,于是在每个钢管管壁四周加注浆孔,钢管打进砂层以后,通过注浆孔往管壁四周注入水泥浆,以增加钢管桩与侧壁砂层的摩擦力(钢管桩的原理是摩擦桩),最后通过试桩加载,觉得OK了,才正式开搞。

平潭跨海大桥的桩基施工则难多了,不是网友想象的桥墩坐在花岗岩上就完事了。

海底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有覆盖层,覆盖层下面是狗啃的一般、高高低低、强度不一的岩石层,大桥的桩基一定要落在承载力稳定可靠的岩层上,这个桩基原理和前面那个桥不同,不是摩擦桩,是端承桩。

桩基如何落到承载力稳定可靠的岩层上?就得钻孔。

所谓钻孔,在这里不是字面意思的那个钻,而是用冲击锤一点点的砸碎岩石,冲击锤吊起来,咣咣咣,一下一下往下砸。

为了确保冲击锤每一下都在点子上,确保成孔的垂直度以及孔顶不塌,就得在桩孔上面埋设一截钢护筒,由于平潭跨海大桥海底地质条件复杂,埋设钢护筒是该桥的一大难点。

第二难点是由于下面岩层软硬不一,冲击锤落下时老往软的方向去,常常导致斜孔,塌孔,处理起来很麻烦。

当然,平潭跨海大桥的施工难点还有很多,有些比较专业,属于懂的自然懂,不懂的讲半天也听不明白。

实在闹不明白的话,可以这样去想,同样一支队伍攻山头,一个半天拿下,一个则要一天,哪个山头难啃,答案应该很明显。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