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有面包树、捡不完的芒果、猎不完的兽群...” 但实际为何那么多饥荒?

说到非洲,人们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印象,一种是饥荒,另一种是说非洲有捡不完的芒果,猎不完的兽群,非洲人可以日常吃水果和肉类,所以饮食条件很不错。

这种观点也经常被用于解释,为什么非洲没有发展出先进的农业。

现在的初中连地理课都不上了?

500

非洲的地形基本是两边沙漠包裹着中间的雨林和草原。如果不算各种矿产的话,这里面真正能称得上物产丰富的,也就是中间的绿色地带。

但同样是初中地理课上内容——雨林地区因为降水量大,土壤养分流失严重,所以不宜发展农业。在这些地区,为了补充土地养分,当地人只能是将雨林烧荒,然后利用草木灰的养分来耕种,在养分耗尽之后转战下一个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刀耕火种”。

可能是课本上讲的太简单,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农业对于人类而言是何等重大的一次进步。从纯粹的能量利用的角度来说,农业意味着太阳能仅仅通过一次转化(即转化为粮食)就可以被人类吸收利用,而狩猎则意味着太阳能还要在经过动物才能被人类利用,这中间的能量损耗至少有70%~80%以上。何况,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养猪、养鸡这种最常见的动物的料肉比还有2:1~3:1以上。

所以,狩猎和采集一定意味着对更多的自然资源的占用。哪怕以古代的生产力技术而言,在不考虑交纳赋税的情况下,按照亩产100斤粮食算,一个普通家庭如果能有30~50亩(也就是2万~3万㎡)左右的耕地,也就足以养活一家人了。而在游牧文明下,差不多1平方公里的土地才能养活一家人。所以,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最繁荣的时候,也不过是百万量级的人口,唐代仅仅一个长安城就已经是这个规模了。

当然,非洲不止有雨林,还有广大的草原。但是,你从这些年一直要求退耕还草也能知道,草原根本不适合长期耕种。再说,如果草原真适合耕种,以中国人的农业实力,漠北哪还有蒙古人什么事。

然后,再看看非洲的降水量:

500

以及中国的降水量:

500

重点——降水量绝对不是越高越好,更高的降水量意味着更强的水土流失。中国降水量高的地区,比如福建、江西、广东潮汕、台湾东部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产农业区,历史文献中也处处可见此地土地贫瘠的记载。

而非洲的情况,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要么是沙漠,没法耕种;要么是降水量极高的热带地区,不利于耕种。真正适合更重的400~1000mm等降水量区域,非洲的面积很小。所以非洲是很难发展起大面积的农业的。

当代非洲的饥荒,情况更为复杂。这里面最直接的原因,是过去几十年工业化的增长带来的廉价的粮食,让非洲的人口暴增。比如埃及,自身的粮食产量远不足以满足自身所需,主要的粮食全部靠进口。今年年初的俄乌战争,把埃及的粮食进口渠道直接堵死了一大半。如果战争在今年内不能结束,埃及出现大规模的饥荒是必然的。

而至于说“非洲有面包树、捡不完的芒果、猎不完的兽群,生活条件不会差”,动动脑子想想,这不就是渔猎采集生活么?当年女真人在关外过的就是这日子。可这日子要是真这么好,他们为什么还要入关?

渔猎采集生活的问题,一是如前面所说,对能量的利用率低,能养活的人口有限,二是抗风险能力差,非常容易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在古代的条件下,并没有冰箱,一年能吃芒果的时候就那么两个月,吃不完的芒果就只能烂掉。肉也是一样,动物迁徙或者过冬的时候,捕猎会变得非常困难。假如动物中突然出现个什么瘟疫之类的,那就直接能把人饿死。但是,粮食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耐储藏。譬如小米、大米、小麦之类的,不考虑口感上的损失,哪怕以古代的储存条件,放个两三年都是轻轻松松的。正因为如此,农业文明抵御灾害的能力要比渔猎和游牧文明强得多。

而从这个现实出发,还可以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古文明,大都与农业强相关,甚至可以说农业是发展出文明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农业意味着定居,定居意味着城市,城市意味着工商业,工商业意味着更复杂的分工,更复杂的分工意味着更复杂的管理体系,更复杂的管理体系意味着早期国家的诞生。

反之,游牧、渔猎文明,你连个定居的地方都没有,怎么可能搞起来规模庞大的国家和复杂的文明?又怎么可能因为有芒果和肉吃,日子就做的好了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