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就是没人大搞电动汽车充电业务?

【本文来自《为啥现在网上很多人反对电动车?还是利益》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丶灬晓淚
  • 自己不懂产业领域的实际落地问题,不要别乱扣帽子!

    利益问题特别是“外资代言人”等虽然有,但至少在我国的影响没这么大。无论是国家产业追赶跨越层面、能源安全层面、环保层面上来说,都懂得如果大力发展电动车对我们有利,而且这利肯定大于传统车的既有利益。毕竟,传统车的产业链顶端和主要利润都不在我们手里,就连造车厂员工与相关产业的直接雇员也不算多,肯定没建筑产业和餐饮产业多(因为造车、卖车、修车虽然产值高,但是属于高技术岗位,直接雇员相对其他产业是更少的)。

    但是,为何电动车就是无法像移动单车、手机产业那样快速铺开呢?说白了,是电动汽车产业在使用落地——消费者大规模使用层面上有阻碍。这阻碍,以“充电基建”为主要内容,囊括充电桩、充电停车场地、电力输送及配置、用电安全等问题。

    这些问题,细分到一个个看起来不大,但是以中国汽车的使用和保有量,真要做到普及并安全,其资金投入、工程量、工作量的总和可能都堪比高铁建设的投入,更要命的是其整体的扣本后受益,和落实到消费者个人的受益都不大和不明显。

    问你三个问题:

    为何连手机移动充电宝、移动单车、加油站都有人大搞,可为何就是没人大搞电动汽车充电业务?

    为何电动车企业自己都不愿意搞充电桩站/桩业务,反而更愿意搞换电池业务,但又不肯大面积铺开搞?

    为何电动车主要消费群体都是较为富裕群体,而且大多是能使用“公建(包括单位建设的)”或电动车企业“援建”的配有充电桩的停车场的消费者?

    答案都是——电动车的大规模使用,不在它直接使用上省钱与否、环保与否,而在支持它日常使用的配套设施的建设上的成本及收益问题。

    建设一个加油站,看起来用地、投资成本、安全要求都比较高。可换成这个加油站所服务的数量的车——电动汽车的充电,那就上几百量汽车同时充电所需要的停车场地、几百个输电线路、几百个充电桩和插头了。把这几百辆车需要的“充电基建”加起来但又分散开来,那充电场地、建设和安全问题就很大,并且又因分散而更大了。特别是中国缺少遮雨停车场地(街上和道路边停车的数量极大,农村家里也没有多少专用遮雨车库),以及在街边和露天充电桩的建设、电力输送及其配置、用电安全等问题,全都考虑进去.....你就知道其投入量、建设量和安全的难度了。

    连电动自行车充电的电线乱拉导致的安全问题都那么大,你能想象庞大的露天停车场地(包括专用露天停车场、道路路边停车地、农村非停车库)的安全问题吗?

    所以,电动汽车产业的大规模扩张的主要阻碍,是使用落地的问题——“以充电基建”为主要内容,囊括充电桩、充电停车场地、电力输送及配置、用电安全等问题。真要把这些都搞好,特别是要符合安全标准,那资金投入、工程量和工作量的总和,可能都堪比高铁建设的投入。

    最要命的是,这些工作是没有直接收益,也没多大的间接收益的(不像高铁能带动新的经济流动)。除非你收不小的“充电费”(包括设施建设费——加起来可能堪比三分之一的油价),或者针对电动汽车加收“购置税”。但是这会严重遏制目前电动汽车的普及和使用。毕竟,目前电动汽车价格依然较高,消费者也难以接受较高价的“充电费”和另外的购置税。就算是现在买电动汽车的人,也是冲着廉价充电和“公建”(或“别人援建”)的充电设施去的。

    于是,对这些“以充电基建”,国家目前没钱投入建设,建设了也赚不到多少钱(包括间接收益),还不能收税,更无多少土地可供给于电动汽车的充电位;私人企业包括电动汽车企业更不愿意干、自己也干不了。所以就阻塞在这了。

为何连手机移动充电宝、移动单车、加油站都有人大搞,可为何就是没人大搞电动汽车充电业务?——因为你没看到搞充电桩的已经死了好多了。主要是标准不统一、电网和汽车厂商不配合或者想干脆自己搞, 还有就是充电桩占地及停车位问题难解决,回款也不足以弥补支出,更别说利润了。买电动车的大多是在城市内通勤,买之前已经在小区或单位搞定或基本搞定了充电桩问题,一天就充一次,一般不需要充两次,更不需要咆其他地方充,也就是充电桩的市场其实并不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