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与两河的差异
埃及和两河虽然都属于大河流域的灌溉农业,但两地的政治治理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埃及很早就完成了大一统,全境由一个法老王朝统一治理,并且很快就后来居上,在文明程度上超越两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虽然在起源上早于埃及文明,但由于长期处于城邦割据的状态,相互征战不已,即使出现统一的王朝,时间也较短,并且对地方的控制力也较弱。
说到底,这和两地生态环境的差异有关。尼罗河全长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流经埃及境内的河段有1540公里,都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有大体一致的生态环境。
幼发拉底河全长约2,800公里,底格里斯河全长约1,900公里,与尼罗河不在一个等级,但却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区域。
其中上游地带属于高原丘陵地带,这里年降雨量为300至600毫米,基本上达到雨养农业的及格线。有4条支流由东北山区流经这一地带,并注入底格里斯河,这里四季分明,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山坡时有草地,橡树和松树林,河谷则适宜种植果树,葡萄和蔬菜等经济作物。
中游则是平原地带,这个区域的降水比较充沛,众多小溪流覆盖在这一地区,形成无需人工灌溉的农业地区,而其周围的原野春季长满青草,成为发展牧业的天然场地。
下游是两河流域南部平坦的冲积平原,这里是苏美尔文明的发源地,这个地区气候干旱炎热并不适合居住,夏季气温可以达到50℃,绝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土壤干而坚硬,一年中有8个月,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这一地区必须进行人工灌溉,才能保障农作物的生长,正是由于人工灌溉技术的使用,才产生了苏美尔文明。
由于两河流域本身存在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明类型,缺乏实现统一的基础。
在埃及,法老是神派到人间统治人类的唯一使者,所以,法老当之无愧地国家的一切财产及权力,是埃及的最高军事首领、宗教领袖和政府首脑,一切重大决定都要由法老做出。法老之下,设置百官,高级官吏由法老任命,以“维齐尔”作为百官之首,主持日常事务,在中王朝时期,就连以往世袭的省长都改由法老任免。
而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长期实施城邦制,由于在两河的上下游之间和周边地带之间存在较大的环境差异,很难实现埃及那种统一的生存模式和由此产生的价值认同。早期的城邦事务,由长老组成的议事会做出决定,后来逐步过渡到君主制,也是各个城邦各行其是,很难形成大一统的格局。这种分散化的城邦治理方式是两河流域长期征战不已的重要原因。
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并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是什么“正义”与“邪恶”的选择,而是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选择了不同的治理模式而已。
脱离开生存条件谈治理模式的优劣,人文领域的研究就无法摆脱个人好恶的偏见,与科学也就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