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想要通过保卫布达佩斯来争取时间

  德国和匈牙利的政治领导层都没有做好布达佩斯成为前线城市的心理准备。奇怪的是,在这方面,霍尔蒂摄政王和萨拉希·费伦茨的意见倒是一致的。萨拉希是极右翼政治家、法西斯政党箭十字党的党魁,在1944年10月15日的亲德政变中推翻了霍尔蒂。萨拉希上台不久之后发表声明,说他“只有在将来有可能从布达佩斯发动攻势的条件下,才会坚持守住布达佩斯。但如果情况并非如此,布达佩斯必须疏散,我们必须进行战略撤退,转移到外多瑙山区”。尽管萨拉希一般被认为是个幻想家,但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总参谋部军官,他有时还能比较现实地评估形势。例如在11月初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说;“德国人想要通过保卫布达佩斯来争取时间。”

  11月2日,萨拉希在布达城堡召开王国议事会议。他先是宣誓就职国家元首,然后发表了关于匈牙利和日本关系的演讲,没有评论当前的军事形势,随后就带着随员离开了。此时城堡区[1]已经可以听到隆隆炮声。11月3日,他召见弗里斯纳,请他向德国最高权力机关转交一份声明。

500

  弗里斯纳报告称:

  布达佩斯郊区已经发生战斗。萨拉希强调,这些事态不是他的错,而是前任政府造成的。他对德国太晚干预匈牙利事务表示遗憾。事已至此,他的政府只能尽量减小损失,以避免整个国家的崩溃,真正的建设性工作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萨拉希随后说他可以征召30万人,但武器必须由德国人提供。

  萨拉希之所以不愿防守布达佩斯,倒不是因为这样做会破坏城市,而是因为他相信,“城市暴民”会试图在守城部队背后插上一刀,而守军根本没有足够部队可供镇压市民暴动。他的怀疑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因为箭十字党在布达佩斯已经失去了民心。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们也同意他的看法,于是在11月26日向德军最高统帅部征询意见,如果市民掀起暴动该怎么办。答复是,要么把“城市暴民”疏散,要么用武力控制他们。弗里斯纳缺少部队执行这样的任务,于是请求派遣一位在维持秩序方面经验丰富的党卫军将领到布达佩斯,并派遣“突击工兵营,就像在华沙一样”。他还请求最高统帅部允许他在内线防御圈破裂的情况下撤往多瑙河西岸,但遭到了拒绝。弗里斯纳主要是想避免巷战,所以特别强调市民的不可靠。他本可以以军事方面的理由请求允许撤退,高层也许会答应,但这样一来放弃布达佩斯的责任就完全落到他的身上了,他不敢冒这个险。

  匈军指挥层同样反对开展巷战,他们相信只有在阿提拉防线才能守住布达佩斯。12月初,守城的匈军奉命解除公用事业单位雇员(布达佩斯运输公司的雇员、电车售票员、消防队员等)的武装,因为布达佩斯即将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

  只有希特勒坚持要求守住布达佩斯。10月30日,守城任务被交给赫尔曼·布赖特上将的第3装甲军,该军是从第6集团军调来的,撤到城内的匈军部队也被编入该军。10月30日又组建了布达佩斯军级集群,由匈军第6步兵军指挥部、驻在布达佩斯城内的德国警察和快速机动分队组成,指挥官是卡尔·普费弗-维尔登布鲁赫。此人曾在匈牙利腹地指挥过武装党卫军的部队。他的完整头衔是党卫队副总指挥兼警察和武装党卫军上将。普费弗-维尔登布鲁赫是有经验的警官,任命他为指挥官表明德军指挥层很害怕城内发生武装颠覆。

  11月4日,德军第153野战训练师(这种师面对红军没有什么战斗力,但很适合用来镇压暴动)被调往布达佩斯。11月10日,又从萨格勒布调来了党卫军第9山地军的军部,以加强德军对布达佩斯军级集群的控制。匈军城防司令奇普凯什·艾尔诺上校的权力现在被限制为军事安全与行政。匈军第6军军部被剥夺了单独执行战略行动的权力,仅负责自己部队的补给,11月21日又被纳入匈军第1步兵军(军长欣迪·伊万大将),成为纯粹的行政单位。这些措施引起了匈军总参谋部的强烈抗议,因为匈军指挥官被从决策层中完全排除了,这与先前的约定相抵触。

  11月23日,希特勒下达第一条命令,不管平民伤亡或财产损失,严禁不经战斗而放弃任何一座房屋。12月1日,希特勒的《第11号命令》宣布布达佩斯为“要塞”,并明确地任命党卫队副总指挥奥托·温克尔曼(此人已经在掌管在匈牙利的所有德国警察和党卫军单位)为布达佩斯指挥官。他也就成了普费弗-维尔登布鲁赫和党卫军第9山地军的上级。布达佩斯守城部队在第6集团军序列内,但在经过预先磋商的情况下有权独立采取行动。他们的任务是准备城市广场和房屋的防御,打退敌人的袭击,让德国和匈牙利的宪兵与警察保持警惕,防止骚乱,同时建立通讯系统。希特勒还许诺将派出特种单位。

  德军指挥层缺乏明确的权力分配,布达佩斯的防御任务被交给了三个不同单位,却没有对各自的权责作出明确规定:国防军(第3装甲军)、普费弗-维尔登布鲁赫(布达佩斯军级集群)代表的武装党卫军,以及温克尔曼代表的党卫队外交部门。机构如此臃肿的部分原因是,某些权力机构,比如匈牙利的箭十字党和德国安全部门,害怕民变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最主要的原因也许是第三帝国官僚结构固有的多头权力的特征,党卫军、冲锋队、国防军及各地区的省部书记都有各种各样的权力,互相进行激烈的权力斗争,而希特勒领导的中央无法有效对其加以控制。

  12月4日,尽管古德里安仍然希望能够拒敌于城外,萨拉希接受了希特勒的决定。此时德军宣布,任何将要放弃的地区的所有桥梁和公用设施都将被摧毁。将布达佩斯宣布为不设防城市的建议被德国外交官拒绝了,理由是德国的每个城镇都同样要战斗到最后一片瓦砾。弗里斯纳多次请求将前线后撤,但遭到拒绝。

  温克尔曼上任仅仅四天后就于12月5日被迫辞职,因为他对能否守住布达佩斯表示怀疑,而且他放弃佩斯桥头堡的建议也招致希特勒的怒火。希特勒任命普费弗-维尔登布鲁赫接替他。12月12日,由于外多瑙地区的形势严峻,第3装甲军军部撤出了布达佩斯,但其下属各师仍然留在那里,于是党卫军第9山地军和普费弗-维尔登布鲁赫指挥下的布达佩斯军级集群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的一部分接管了指挥权。尽管此时普费弗-维尔登布鲁赫已经是布达佩斯的最高指挥官,温克尔曼仍然继续干预。12月22日他最后一次干预布达佩斯事务,试图说服弗里斯纳放弃佩斯桥头堡。温克尔曼这么做违背了希特勒的命令。

  南方集团军群对守住布达佩斯根本不抱幻想。早在12月1日,弗里斯纳就下令疏散所有军事和民用机关,并宣布:“留下的机关必须保持完整的机动性。所有德国女性辅助人员必须立即撤离。我……要求诸位作战指挥官向我本人负责,务必确保:一旦攻城战斗打响,决不能出现德国人员可耻地逃跑从而危害德意志帝国和国防军荣誉的事情。”

  12月6日,弗雷特-皮科上将请求允许撤退至阿提拉防线的内层防御圈,因为他害怕被红军突破。希特勒拒绝了,理由是这样会丧失必要的作战纵深。随着豪特万被红军突破,形势一再恶化,因为守军兵力不足以守住布达佩斯北部附近20公里长的战线。12月9日,红军重炮开始轰击城市东北部。德军组建了由炊事员、职员和机械工组成的“快速机动中队”,这是决定生死存亡的战斗已经开始的第一个迹象。通过这种方法,“统帅堂”师勉强拼凑了7个连,第13装甲师组织了4个连。12月12日燃起了新的希望:许诺已久的增援部队可能从佩斯桥头堡发动进攻。但希望很快破灭了,因为那时布达佩斯东部是否还在德军手中都难说了。换句话说,此时德军已经认为防御布达佩斯是不切实际的事情了。

  12月初,德国军事情报局估计布达佩斯很快就会陷落,于是开始组织特工人员,准备在主要的交通枢纽的19处地点安装炸药,并计划炸毁大多数重要建筑。炸药具体操作是由特别征召的平民进行的,他们互相不认识,只通过中间人联系。但没有记录表明这些行动取得了任何成功。

  从一开始,守军面对的就是占绝对兵力优势的敌军。11月5日到12月24日之间,德军和匈军7个师约6万人面对红军和罗军12个师约11万人。德军兵力少于匈军,但不得不承担更大的作战责任,还必须施加干预,支援装备恶劣、士气低落的匈军。

  下面的例子可以表明匈军的损失到了什么程度。第12后备师在大瓦劳德被击溃后一直没有重组起来,到11月中旬,它的2100名步兵已经损失了一半。第10步兵师开始时有4000人,经过12月上半月在格德勒的战斗后每个团只剩下了一个营。这两个师都承受了红军和罗军的正面猛攻,但位置不那么暴露的德军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三个月内,第10步兵师(防守布达佩斯的匈军中最强大的一支部队)损失了99.9%的战斗力量:10月底,该师总兵力为约15000人,到2月初它的最后一个战斗单位只剩下了18个人。

  匈军的低沉士气也很让人担心。根据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日志,11月19日,匈军第12后备师有100人逃跑或投敌,11月22日到12月4日之间第10和第12师又有1200人逃亡。其中大多数都是未经训练的补充兵或者脱离了本单位、被编入其他部队的士兵。德军的报告特别强调这些案例,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只有德军在作战,但其实防守桥头堡的步兵有超过60%是匈军。事实上,许多匈军单位,如伞兵,第6、8、38步兵团,第1装甲师及第10侦察营的成功反击甚至得到了德军的赞扬。

  逃兵现象让第10步兵师师长欧斯拉尼·科尔内尔少将心烦意乱。11月26日,他狂怒地宣称“不会让大量投敌的事情毁了自己的军人生涯”,谎称生病,拒绝指挥部队。接替他的是基什福卢迪·约瑟夫少将,12月15日又由安德拉什·山多尔接替,此人是空军总参谋部的一名上校。在匈军第1步兵军,欣迪说服科瓦奇·费伦茨·X上尉担任作战部门的临时长官,因为他的前任“左顾右盼了几天之后,逃向西方了”。在第1装甲师,没人愿意接受参谋长的职位,军官们都称病推辞,直到总参谋部作战部门的一名上尉瓦采克·弗里杰什没能推辞掉,不得不接过了这个岗位。

  由于伤亡很大,部队的番号已经不能表明其实际的装备和人员数量。德军和匈军指挥层都紧急地为疲敝万分的匈军部队搜罗补充兵员,但援军抵达之后就立刻被部署到前线,而无法形成预备队。武器和训练的缺乏导致第10步兵师和第12后备师的兵员补充极为困难,尽管这两个师在补充方面享有优先权。由于缺乏训练,年纪较大的预备役人员上了战场第一天就会逃跑,所以匈军指挥部打算使用2000名箭十字党志愿者。这些人已经集结在首都以北的多瑙河河弯和圣安德烈岛,或许比较可靠。包括500名经过训练和250名未经训练的准军事组织成员的翁瑙伊营被命令加入第10步兵师,高层同时还考虑了另外两个准军事组织:普罗瑙伊突击队和莫林战斗群。

  但这一切努力都只能延缓灾难的最终降临。到1944年12月,布达佩斯的德军和匈军的给养物资几乎已经耗尽。那些仍有斗志的人被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恐怖的城市攻防战之一,他们心中没有胜利的希望,只有绝望催生的勇气。

  [1]城堡区(Várkerület)是布达佩斯的第1区,是布达的历史中心,包括城堡山。

  布达佩斯共分为23个区,有的区有名字:第1区(城堡区),第2区,第3区(古布达-贝卡希迈耶尔),第4区(新佩斯),第5区(内城-利奥波德城),第6区(特蕾西亚城),第7区(伊丽莎白城),第8区(约瑟夫城),第9区(弗朗茨城),第10区(采石场区),第11区(新布达),第12区(山地),第13区,第14区(祖格洛),第15区,第16区,第17区(拉科什曼泰),第18区(佩斯圣洛伦茨-佩斯圣伊姆雷),第19区(小佩斯),第20区(佩斯伊丽莎白),第21区(切佩尔),第22区(布达弗克-特特尼),第23区(绍罗克萨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