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遇到蛇,你可能需要这份实用的图鉴
经常有人问我:中国有多少种蛇呢?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蛇类超过300种。当然这个数据会随着一些新种的发现逐年增加,也可能因为分类上的更新上下波动。
中国蛇的种类数量在全世界排名第四,在亚洲排第三。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地跨古北和东洋两界的大国,且地理结构多样,所以蛇类还是很丰富的。
大家都认识这些蛇吗?不认识的话请继续往下看
常见蛇类(广布种)
有些蛇生命力特别顽强,在大多数地区都能见到。这些很常见的蛇大家有必要混个脸熟儿。
首屈一指的就是虎斑颈槽蛇,它是颈槽蛇里面在中国分布最广的一种。
它身上是暗绿色或浅绿色的,脖子红黑相间,一直延伸到前半截身子,后半截身子是纯绿色带点黑斑。
虎斑颈槽蛇 Rhabdophis tigrinus ©夏祖尧
为什么叫颈槽蛇呢?大家看图片,它颈部有几个特别发达的腺体,是一个槽的形状。
可能对蛇有一定了解的人会知道,颈槽跟蟾蜍的耳腺差不多,它储藏一些特别苦、有一定毒性的物质用于防御。
虎斑颈槽蛇的“颈槽” ©夏祖尧
虎斑颈槽蛇是半水栖的蛇类,主要吃鱼类、青蛙和蟾蜍。
有研究表明,颈槽蛇会捕食的蟾蜍毒腺里的毒液收集起来,转化成自己的毒腺用来防御。当它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把脖子拱起来,把颈槽腺露出来。
我曾被这个颈槽的液体溅到嘴里,特别苦,比苦瓜、黄连都苦。不过毒性怎么样,还没有特别深入的研究。
赤链蛇可能是的食性最杂的蛇之一,但凡是肉,比如刺猬、老鼠、蜥蜴、蛇蛋、鸟,甚至包括同类以及腐烂的尸体,它来者不拒。正是这种极强的适应性让它分布非常广泛。
赤链蛇身上是一圈红一圈黑,喜欢晚上活动。
赤链蛇 Lycodon rufozonatus ©大猫
玉斑锦蛇就比较挑食了,它主要捕食刚出生的老鼠。我们解剖过的被路杀的尸体,肚子里基本都是小老鼠。
玉斑锦蛇 Euprepiophis mandarinus ©大猫
玉斑锦蛇的性格比较胆小、敏感。它喜欢挖洞,算是比较严格的夜行性动物,黄昏之后才会出来。
这种蛇在南方和北方都比较常见,但南方的玉斑锦蛇体色偏黄一点,北方的偏紫一点,而且背部的菱形斑比南方的密、扁。
王锦蛇,蛇如其名,脑袋上有个王字,不过只有成体才看得出来。
王锦蛇幼体身上没有这么明显的黄色和黑色的纹路,只有一圈很淡的黑色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黑色素越来越多,然后就会变成大坨的样子。
王锦蛇 Elaphe carinata
这只是在北京记录到的亚成体,可能才两岁
王锦蛇也是南北均有分布,但北方的普遍比南方的黄色要多一点,南方有一些个体后半截身体都是黑色的。
之前上海有一个新闻,说是有条蛇混到防疫物资的菜里面,被送到一户人家去了,那就是黑眉锦蛇。
“黑眉”就是眼睛后面黑色的道道。有一些地方也管它叫美女蛇(美女蛇在一些地方的版本是玉斑锦蛇,不同地方说法不一样),有人说的菜花蛇应该也是它。
黑眉锦蛇 Elaphe taeniura ©邱显淳
从北京沿着太行山一直到两广地区,甚至是四川、西藏、云南,都能常见黑眉锦蛇。
国内最常见的毒蛇应该是短尾蝮。
短尾蝮,顾名思义就是尾巴很短,而且有一截黄色的小尖儿。它跟乌苏里蝮有一个共同的别称叫白眉蝮,从照片可以看到看它的眼睛后面有白色的线。
短尾蝮 Gloydius brevicaudus
短尾蝮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背中间有一条很浅的黄褐色纹,把两边豹纹一般的圆斑正好给平分开,大家看到豹纹的蛇可以联想到短尾蝮。
短尾蝮在江浙一带尤其常见,在北京,海拔低的地方也有挺多短尾蝮,它们常常在下了雨的晚上出现。
华北地区常见蛇类
说到华北地区,必须先讲华北蝮,之前被叫成中介蝮,但它跟东北地区的中介蝮并不是一个东西。
华北蝮 Gloydius stejnegeri
华北蝮跟短尾蝮经常在一个山头,但它们俩的垂直分布不同,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才会有华北蝮。
华北蝮主要沿着太行山脉分布,分布地包括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甚至还有一些内蒙古的区域,北京跟河北最多。
在北京,比较常见华北蝮的地方包括百花山、小龙门、灵山也就是门头沟这一带,还有小五台。
西伯利亚蝮和华北蝮长得很像,如果不看产地我也经常分不清。
它分布于燕山,包括松山、雾灵山、喇叭沟门,河北的承德兴隆、赤城这一片儿。
西伯利亚蝮 Gloydius halys
这是在雾灵山拍到的西伯利亚蝮,它跟华北蝮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唯一不太一样的就是西伯利亚蝮的眼睛稍微红一点,尾巴尖黑一点。
白条锦蛇在北方可以说哪哪都有,各种海拔、各种环境都能看见。
白条锦蛇 Elaphe dione
白条锦蛇跟黑眉锦蛇、王锦蛇都属于锦蛇属,食性比较广泛,它们主要吃老鼠、鸟,也吃蜥蜴,但不像赤链蛇食性那么杂。
赤峰锦蛇,和王锦蛇、黑眉锦蛇都属于大型锦蛇,成体体长一般会超过两米。我们常见到的个体一般都有铁锹把那么粗,重量大约超过两公斤。
赤峰锦蛇 Elaphe anomala
赤峰锦蛇的后半截身子一截黄一截黑,有点像老虎的尾巴,所以东北有一些地方管它叫虎尾蛇。
这个蛇没有毒,性情比较温顺。它数量较多,在山上或者农村住宅附近的柴草堆旁边都常见它的身影。
相比赤峰锦蛇,团花锦蛇并不是那么常见,但是分布比较广泛。
团花锦蛇长得有点像蝮蛇,身上的鳞片比较粗糙,从图片能看出来,白条锦蛇和赤峰锦蛇的鳞片都是比较光滑的,有反光,而团花锦蛇的鳞片几乎没有光泽。
团花锦蛇 Elaphe davidi
团花锦蛇喜欢吃鸟蛋和幼鸟,所以一般在五六月份,鸟开始抱窝的时候,它会比较活跃。
能看到它是很幸运的,不瞒大家说,我跟蛇打交道这么多年,也只在野外见过两次。
华东、华中地区常见蛇类
南方的蛇,最有名的就是眼镜王蛇。它和眼镜蛇是同一个科,不同的属,眼镜王蛇是单属单种。
眼镜王蛇背面的鳞片不是眼镜型的,而是倒V型。
眼镜蛇科特征
眼镜王蛇主要吃其他蛇类,也有少数个体会吃蜥蜴。
与眼镜王蛇相比,舟山眼镜蛇更常见。跟它比较类似的是孟加拉眼镜蛇,它的食性很杂,跟赤链蛇有一拼,而且它有毒,捕食能力更强。
舟山眼镜蛇 Naja arta ©大猫
但是眼镜蛇没有眼镜王蛇那么大。眼镜王蛇体长通常超过三四米,最大的纪录有五六米,舟山眼镜蛇的成体在一米五左右。舟山眼镜蛇的行动也不如眼镜王蛇敏捷。
在野外如果这两个东西遇到一起,体型差不多或者眼镜王蛇大一点的话,那么它会连眼镜蛇都吃。
赤链蛇同属的近亲黄链蛇属于南方比较特有的种,把赤链蛇身体红色的部分换成黄的,就是黄链蛇了。
它分布没有赤链蛇那么广,食性也没有赤链蛇那么杂,跟它比较相近的一个种是南方链蛇。
黄链蛇 Lycodon flavozonatus 图片来源:八桂自然行
南方常见的竹叶青主要有福建竹叶青、白唇竹叶青、云南竹叶青等。
白唇竹叶青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宁浩洋
竹叶青浑身都是绿的,眼睛是黄色或红色的,眼睛跟鼻子中间有一个叫颊窝的结构,再往前一点的位置才是鼻孔。这是所有蝮蛇共有的特征。
福建竹叶青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有一种无毒蛇叫翠青蛇,跟竹叶青相似。
它俩其实很好区分,竹叶青的尾尖绝大多数都是红色的,翠青蛇尾尖是绿的;竹叶青的瞳孔是细线型的,翠青蛇的是圆型的。
另外大家可以看虹膜的颜色,翠青蛇是灰色的,竹叶青是红的。但这个区别特征仅限于翠青蛇跟竹叶青,千万不能推广到其它蛇类上。
银环蛇是中国单位剂量毒性最强的蛇,也就是致死量最低的蛇,它有很强的神经毒素。
它的体色一截白一截黑,有很的无毒蛇,比如跟赤链蛇同属的黑背白环蛇、细白环蛇和它长得比较像。
若是在野外遇到长这样的蛇,即便是我们这些经常跟蛇打交道的人,也不是一眼就能认出来,所以最靠谱的做法是不管有毒没毒都离得远一点。
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齐硕
尽管银环蛇很毒,但由于它在药典上出现过,也有人认可它的药用价值,所以银环蛇在野外的种群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金环蛇和银环蛇区别很明显,金环蛇的背部隆起稍微高一点,头上有两个斜纹。而且金环蛇的尾巴是钝圆型的,银环蛇的尾巴稍微尖一点。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atus ©齐硕
论单位剂量毒性的话,银环蛇比金环蛇要强一点。
银环蛇吃蛇,也会吃蜥蜴和黄鳝。金环蛇的食性更窄,它喜欢吃蛇,甚至也会吃银环蛇。
这两种吃蛇的蛇遇到一起,谁吃谁取决于谁的体型大,而不是取决于谁的毒厉害。
黑背白环蛇和银环蛇一样身上都有白色环纹,不同的是它的前半身是规则的黑白相间的,到尾巴就变成棕色的花纹。
黑背白环蛇 Lycodon ruhstrati
黑背白环蛇在南方比较多,北方最北分到北京、河北。
还有广东南岭区域比较常见的细白环蛇,并不是它比其他的白环蛇细,而是它的白色纹路越到后面越稀疏、越浅。
细白环蛇 Lycodon subcinctus ©齐硕
区分白环蛇跟银环蛇,最准确的办法是看它们背部中央的鳞片形状,银环蛇是六边形的(环蛇属都是六边形的),无毒的白环蛇、白链蛇是菱形的。
不必在野外逮一条蛇去看,看下面这张图就明白了:
中央的这一排很明显,我把鳞片的边加亮了一下,这是有毒的环蛇和无毒的链蛇最直观的区别,记住这个就可以了
这个小东西叫做赤链华游蛇,它的背面是灰色的,腹面是白黄相间的,这一面跟金环蛇有一点像。
赤链华游蛇 Trimerodytes annularis
华西地区常见蛇类
菜花原矛头蝮,从四川到西藏、云南,甚至到陕西、秦岭这边都有分布,不同地方的种群背部的纹路不太一样,下面这张是在甘肃拍的。
菜花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 jerdonii
在陕西秦岭有一种无毒蛇,叫秦皇锦蛇,它成功拟态了菜花原矛头蝮,因此在野外存在了这么多年几乎没有被人发现过。
我和齐硕为主要作者,在2021年发表了这一新种。在此之前,有很多人去到它的栖息地调查,都没有发现。
菜花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 jerdonii
秦皇锦蛇 Elaphe xiphodonta
如果把秦皇锦蛇放到锦蛇里,一眼就能看出来它跟已知种不一样。但是把它和菜花原矛头蝮相比,如果不仔细看它的颊窝和鳞片,就很难区分。这是蛇类中很神奇的拟态现象。
秦皇锦蛇数量很少,从发现到发表直到现在也只有两号标本,其中一号还是在路边捡的压成饼的尸体。
原矛头蝮是一种性情比较凶猛的蛇,它的毒牙很长,一旦被咬特别难治。
在广东、广西,还有四川、重庆周边地区很多。有人跟我说重庆的绿化带、城市花园里面都能看到原矛头蝮。
广西桂林,一条刚饱餐一顿的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黑鹳
传说中的“五步蛇”就是尖吻蝮,当地人叫它“烂肉王”,一旦被它咬了肌肉会受到比较严重的腐蚀破坏。
尖吻蝮 Deinagkistrodon acutus ©大猫
圆斑蝰是很著名的“全村吃饭蛇”,在广东、广西比较常见。
它的毒是非常剧烈的血液毒,即便治好了也会留下永久的肾脏损伤,所以有人管它叫“肾亏蛇”。
这几种蛇同属蝰科
山烙铁头名字的由来就是它的头形状有点像古代熨衣服的烙铁。山烙铁头幼体体色比成体稍微鲜艳一些,能长到擀面杖那么粗。
山烙铁头 Ovophis monticola
这张图片是我去年9月份在成都周边的西岭雪山附近拍的。相比原矛头蝮,山烙铁头攻击性要弱一点,咬人的记录不多。它是严格的夜行性蛇类,并不经常在居民聚集的地方出现
西北地区常见蛇类
西北地区常见的蝮蛇叫阿拉善蝮,它的身体跟沙土的颜色非常像,一般生活在荒漠、戈壁。
阿拉善蝮 Gloydius cognatus
在一些栖息地,阿拉善蝮有聚集起来冬眠的习性,所以每年10月份和5月份这两个阶段它们会特别活跃且集中,甚至能在某个土洞里看到好几十条聚集的场面。
和它们在一起生活的还有黄脊游蛇,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华北地区也有。
黄脊游蛇的名字很贴切,它的背中线从后脑勺到尾巴尖,整个背部的中线是浅黄色的一条。
黄脊游蛇 Orientocoluber spinalis
它跑得特别快,主要食物是同样跑得飞快的蜥蜴。
还有一种花条蛇,跟黄脊游蛇长得比较像,也吃蜥蜴,且跑得很快。它在青海和新疆比较常见
花条蛇 Psammophis lineolatus
花条蛇身体很细长,这条比较粗是因为它刚吃了一只蜥蜴,是我2016年5月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拍到的。
我要介绍的蛇到这里就讲完了,这些照片大家可以存一下,做一个简要的“图鉴”,以后遇到蛇可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如果你对蛇特别感兴趣,想了解更多,可以买一些书看看。欢迎关注我们新出的《常见两栖动物野外识别手册》《常见爬行动物野外识别手册》。
关于野外找蛇的故事,大家可以看看《水陆精灵——中国珍稀濒危两栖爬行动物手绘观察笔记》,这是一本纯手绘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