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用尼罗河洪水泛滥后堆积的肥沃土壤的思考

【本文来自《埃及文明的衰落背后》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关于利用尼罗河泛滥肥地的思考。

尼罗河每年泛滥都是固定的水位么?每次泛滥洪水淹没的位置都是相同的么?一条大型自然河流,正常的洪泛区宽度每年应该有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变化吧?如果洪泛区漂移不定,那种地的人也只能每年跟着洪泛区漂移不定,而无法实现定居又怎么搞农业呢?每年洪泛区的面积不固定,你的粮食产量怎么稳定呢?粮食生产和定居生活不稳定,农业社会怎么建立起来呢?

除非在尼罗河洪泛区边缘修长堤,限制固定洪泛区范围,这样居民才能居有定所,在确定的洪泛区内耕种,才能稳定的建设成农业社会。那么这个长堤在法老时代一定是持续几千年得到维护,必然在历史记录里有相关描述,还应有遗址存留,那么这个长堤的历史记录和遗址有没有呢?

中国是有的,齐国首先沿黄河修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长堤防。自从齐国修了长堤,“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于是赵、魏也沿黄河修了一条离黄河二十五里的长堤。当时一些大国修筑堤防主要是为了本国利益,即所谓“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为利”。这种工程除了防范水灾之外,还给齐、赵、魏带来了一些额外好处,例如河水“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