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火箭有可能改装成洲际导弹么?
6月21日,韩国成功发射了首枚纯自研火箭世界号,成为第11个独立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而若以国家最大火箭运力计算,其排名更是高达第7,具备吨以上物体入轨能力。
可能有朋友要问了,运力这么大的火箭,能改造成洲际导弹吗?
运载火箭与洲际导弹,确实可以视作“一类技术两种应用”,主要区别在于火箭究竟是把载荷送入环绕地球轨道,还是送入弹道返回轨道(当然导弹的还要考虑载入大气层时的防热和稳定设计)。据已经公开的资料,上世纪70年代,我国发展长征一号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以及返回式卫星,就有同步试验东风四号远程导弹和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目的。即,火箭验证上升段技术,返回式卫星验证再入技术。当然,返回式卫星也满足了当时亟需的应用需求,比如评估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产量,等等(手动狗头)。
从这个意义上说,运载火箭都有改造成洲际导弹的潜力。但潜力是一回事,值不值得是另一回事。
包括韩国世界号在内,全球新型大中型运载火箭都采用了低温设计,即燃料组合中至少有一种是零下一百多度甚至更低温的液体。常见燃料组合包括:
液氧煤油:我国长征6、7、8号,美国猎鹰9号,俄罗斯联盟号、安加拉号,韩国世界号;
液氢液氧:我国长征5号,欧洲阿丽亚娜5号,日本H3;
液氧甲烷:我国朱雀2号,美国星舰。
低温火箭的特点是发射准备时间长。由于低温液体会改变容器材料物理特性或诱发空气水分结冰,以及已经加入箭体的燃料不断遇热挥发(火箭射前冒出的“白烟”就是燃料排出时形成的雾气),火箭加注前和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吹除、预冷、排气等工作,而且加注速度也要动态调整,发射准备时间长达8小时甚至更久。
我们知道,洲际导弹属于战略武器,动用即国运之战,早一秒钟发射就有可能争取到民族生存;晚一秒点火,导弹就有可能被敌人的打击摧毁,整个国家只能任人屠戮。
而8小时的准备时间,已经足够哪怕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对手发动16次攻击。显然,低温燃料的火箭不适合作为洲际导弹载具。现实中,洲际导弹配备的也都是能够长期贮存、快速发射的常温液体燃料或者固体燃料。这两种燃料都昂贵、有毒且易爆炸,不适合民用,但反应时间短,值班弹接到命令后半小时内就可以射出。
因此,韩国的火箭虽然有改造成洲际导弹的潜力,但几乎没有这么做的意义;使用氢氧燃料的日本大型火箭也类似。不过,日本具有一定的固体火箭技术,它的军事潜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