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巅峰

中国古代农耕在战国时期就从轮作制过渡到连种制,即在一块地上连续种植而不休耕。但这样一来,对土地肥力的消耗非常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中国人早就意识到施肥的重要,在《韩非子•解老》中就提到“积力于田畴,必且粪溉”,据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记载,当时不仅延续了战国时期施用种肥的习惯,而且普遍开始施用基肥和追肥。到了魏晋南北朝还出现了绿肥,《齐民要术》对此做了详细说明。

欧洲人虽然也在较早知道了施肥的作用,比如《圣经》中提到了用动物的血液淋在土地上肥田的方法。只是这种方式不可能大面积推广。罗马帝国时期,农民们大量的焚烧森林,开辟新的土地种植农作物,收集鸽子和家畜的粪便,加上野外的草和灌木,以及酒桶中的渣滓,混合制成肥料。

但是欧洲在整个中世纪,由于日耳曼蛮族是从游牧转为农耕的,很长时间里都是在休耕地里放羊放牛来自然施肥,也有些通过在田里移动羊圈的方式来施肥。这种肥田的方式效率很低,而且没法在正在耕种的土地上施肥,所以直到十八世纪欧洲都没有摆脱三圃制的轮作法,土地利用效率一直很低。

中国农民可以在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保持地力除了施肥以外,还需要有一整套农业技术的配合,包括耕作、灌溉和栽培技术的系统集成。

中国在汉代创造了一系列特殊的高产栽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代田法,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时期的赵过发明了代田法,具体做法是把六尺宽的地做成三沟三垄,种子种在沟中,出苗后锄垄土壅苗,渐至垄平,这样做可以放风防旱,同时采取耦耕作垄,耧车条播等措施,垄和沟的位置年年轮换,在耕地内实现各个部分的轮番交替,代田法由此得名。这是在实行连种制的方式下调解耕地劳息的巧妙方法,后来又随着牛耕的推广,形成了更先进的耕—耙—耢—压—锄的抗旱保墒耕作体系。

中国在农耕文明时期达到了其它民族无法企及的巅峰,现在有越来做多的迹象表明,在后工业化时代,中国也将再现让蛮夷们望尘莫及的奇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