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6)
水稻在北方
作者: 曾雄生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标题: 10世纪至19世纪南方稻作向北方的传播与接受出版年: 2018-11-1页数: 664定价: CNY120.00
栽培稻源自中国南方,并且很早就进入到了北方,但北方的稻作一直处在时断时续的不稳定状态。10世纪以后,受到北方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南方稻作技术,在有识之士倡导和国家政策鼓励之下,经过由文本、移民和屯田等多种方式和路径传入北方,然而受到自然、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进入北方的南方水稻技术,虽然先天带有北方的基因,但却未能在北方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未能获得对于北方来说也同属于外来作物小麦一样的成功。土著化和流动性成技术本地化的障碍。然而,我们也看到,10至19世纪,中国北方一些地方,如山西晋祠、北京京西和天津小站等,稻作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它们分别代表中国北方稻作发展的三种模式,即传统文化模式,皇家政治模式和军事屯田模式。这三种模式虽各有特点,又都受到中国南方稻作技术的影响,或是在“法式”南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曾雄生,男,1962年11月生于江西省新干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农业历史与中国科学通史研究。参与了《中国农业通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与写作,著有《中国农学史》《中国稻作文化史》《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中国稻史研究》等数种,并论著章节、论文、译文及科普文章等多篇,创办并主持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站(agri-history.net)。著作获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和“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等奖项。
作者: [英]胡司德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原作名: Food, Sacrifice, and Sagehood in Early China译者: 刘丰 出版年: 2018-12定价: 68.00
在早期中国,食物的制作、消费与交换,以及在宗教祭祀时准备食物、祭献食物的行为,与个人的修身养性、君主的治国之道以及古代的圣人观念息息相关。在餐桌与祭台合二为一的礼仪世界中,人们借由食物体验现实世界的声色耳目等感官享受,却又试图通过食物超越世俗世界。胡司德的这部著作利用传世文献与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试图揭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在人的感知、感觉经验中的地位,在与神灵交流时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胡司德(Roel Sterckx),著名汉学家,剑桥大学李约瑟汉学讲座教授。其 研究涉及汉学的诸多方面,包括古代汉语研究,先秦及秦初时期中国文化、宗教以及思想史,中国农业史等,在汉学界颇有影响力。其代表作有《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The Animal and the Daemon in Early China)、《神农的领地》(In the Fields of Shennong)、《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Food,Sacrifice, and Sagehood in Early China )等。
青铜器和金文书体研究
作者: 李峰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 2018-12
本书是李峰先生关于金文书体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古代的复制和书体的变异、跨越文化边界的书写、文献批判和西周青铜器铭文、西周的读写文化及其社会背景等十个方面进行论述,视角新颖,是青铜器铭文和书法的交叉研究。
王日根,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闽商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2009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经济史、海洋史学。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清代海疆政策与开发研究》等。著有《中国会馆史》《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等。
汉代神兽图像研究
书名:《汉代神兽图像研究》
ISBN:9787501058228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潘攀
出版时间:2019.01
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从古代遗留的图像资料来看,除写实地出现在人类的日常场景中的动物外,更值得推敲的是一类经由人类主观赋予其特殊外形与寓意的神秘动物图像。而汉代,正是我国古代神秘动物图像在内容、形态、寓意等方面均产生重大变革的关键阶段。本书即以“汉代神兽图像”为研究对象,广泛收集了目前所见的相关考古材料,在此基础上展开以考古学方法为主、美术史方法为辅的系统研究
潘攀,1986年7月出生于江苏徐州。2008年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获学术学位:2012、2016年分别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导师赵化成教授。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于美术史。曾发表学术论文《苏鲁豫皖临近地区汉代石椁墓的分区与分期研究》《东魏北齐壁画墓的发现与研究述评》《汉代有角神兽研究》等。
西藏东部吐蕃佛教造像
作者: 张建林等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 2019-1页数: 404定价: 128.00元
芒康、察雅两县所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昌都地区),自秦汉时期便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吐蕃时期佛教的引进、传播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吐蕃佛教石刻造像分布*为集中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在这些造像上的历史信息正在慢慢减少。因此,尽早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调查记录,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摸清其保存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意见,迫在眉睫。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建林、田友前、胡春勃,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夏格旺堆,西北大学席琳等为主的联合调查队,于2009年对这两个县6处吐蕃佛教造像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资料整理。本书是对吐蕃时期西藏昌都地区现存佛教遗迹所做的正规考古学调查,包括文字记录、实测图、影像和墨拓等,资料丰富,是目前有关这一区域佛教遗迹*为全面的介绍和原始档案,对研讨吐蕃东部地区佛教造像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建林,1956年生。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到宝鸡、西藏等地从事考古工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藏学考古专家。著有《荒原古堡》等,发表论文40余篇。
近二十年西方史学理论与历史书写
作者: 邓京力等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9-1定价: 98.00元
本书尝试从整体上揭示199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理论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的新问题,把握其间所涉及的关键因素。尝试从中国史学的立场审视其对于重建历史学的理论基础与历史书写的新趋向所具有的价值意义。结合当代中西方史学的发展对于后现代史学理论在史学实践层面的有效性进行考察。对当前西方史学理论试图克服现代与后现代的局限、融合双方有利于推进历史书写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研究,尤其重视那些有利于构建21世纪历史学科发展正当性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邓京力,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著有《历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009年)、《新时期中国史学思潮》(合著,2001年),合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2006年)等。
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
作者: [丹]华道安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译者: [加]李玉牛 出版年: 2018-12定价: 58.00元
本书从文献材料、考古材料、科技分析、中西对比四方面观察中国古代铁器生产情况。对中国出土的汉代以前铁器做了系统的梳理,总括了中国国古代铁器的生产情况和生产状况,并与西方的一些冶铁生产体系进行了对比,同时介绍了一些金相学基础知识和相关铁器的金相研究。作者重点研究了各种铁器的实用性及其对早期社会变革的意义,表达了对中国古代冶炼技术的肯定和赞赏。和中文同类著作相比,本书更加重视钢铁技术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注重传统钢铁技术的发展和意义,并且相当强调运用中西比较的视角。可以说,本书和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样,起到了沟通东西方的作用。
作者:华道安(Donald B. Wagner),丹麦人,世界著名冶金考古学者。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现任职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北欧研究所,四川大学特聘教授。20世纪80年代,华道安接受李约瑟邀请,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钢铁冶金”分册,该分册被誉为“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英文专著中最具权威性的”。华道安主要致力于中国早期铁器与冶铁技术以及中国古代数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在国际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15部。
从隔离病人到治理环境
作者: 毛利霞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标题: 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研究出版年: 2018-11-30定价: 74元
本成果以 19 世纪英国霍乱防治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史学研究基本理论,在借鉴医疗史、社会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既弥补传染病研究的不足,拓展史学研究范式,又对当今的传染病防治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毛利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要从事世界近代史和欧美环境史的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