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 产 花 式 吻 戏 研 究 》
《梦华录》热播的同时,“接吻”这俩字也上了不少热搜。
有人要求加更,看cp的爱情进展。
但也有人吐槽,吻戏太多,影响不好。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吻戏这个事。
吻戏“花式内卷”?
这几年,一有新剧上映,“高甜吻戏”的热搜准少不了。
《梦华录》的这段吻戏就炸翻微博广场。
这段戏的高能场面在于导演运用光影来塑造“鱼水之欢”。
观众也从最开始的“不要恋爱,专心事业”。
转变成“请谈恋爱,不要事业”。
连陈晓都说,《梦华录》是他拍过吻戏最多的剧。
事实上,现在的爱情剧,不仅吻戏特多,吻的花样也特多。
前有刘烨、马伊利的方便面吻。
后有熊梓淇、赖雨濛的单根面条吻。
毕竟前者的面条太多难以实践,不够唯美。
所以后者将面条简化成一根,分咬两端,面条食尽两嘴自然碰到一起,此时的面条早已不是面条,是啵啵主线的催化剂。
而在电视剧《卧虎藏龙》里,何润东、蒋勤勤更是贡献了一出“杂技吻”。
何润东策马疾驰而来,与倒挂在垂柳树上蒋勤勤唇唇相印。
想必编剧应该是受到了《家有喜事》的启发。
周星驰上演了一出“巴黎铁塔反转再反转”,堪称湿吻最高境界。
现在的吻戏早就不是情感推进的工具,而成了营销的噱头。
尤其是在甜宠剧里,吻戏就是一部剧的营销话题,所以编剧在制作的时候就会进行一定的设计,让你觉得这部剧和其他不一样。
比如《双世宠妃》中的夹心饼干吻。
因为不满于女主和旁人搂搂抱抱,男主直接上嘴宣示主权。
其实这种填充也和大形势有关。
甜宠剧本身就是以发糖为主的,剧情比较弱,但能用的发糖手段无非就是那么几个。
在一众严肃剧下,偶尔出几个甜剧还比较能吸引眼球,但这几年,甜宠剧则完全是一个井喷状态。
《我的波塞冬》
在前人已经有过很多花样吻戏的基础上,观众的口味早就被养刁了。
单纯的亲亲抱抱举高高已经不能再吸引他们了,编剧们只能推陈出新,想出一些奇葩的“脑洞吻”。
什么才是高级的吻戏?
吻戏之所以“花式内卷”,其实就是因为收视率。
诚然,在爱情剧中,高甜段落一定会吸引观众反复观看,吻戏就是其中的翘楚。
从数据统计来看也是如此,爱情剧的秘诀就是要多拍结婚戏和吻戏。
但是,吻戏的形式、吻前的情感铺垫、演员的情绪状态、镜头的使用手法等等都是非常需要技巧的。
和激情戏一样,吻戏之所以不好拍,就是因为一方面要诱惑观众,另一方面又不能拍得太色情。
所以,与其让观众用第三方的视角冷眼旁观,不如把摄影机就放在演员旁边,让观众觉得身临其境。
就像《梦华录》里那一段,只有刘亦菲虚化的后背和陈晓的眼神。
这种细节才是诱惑人的,也才能够让观众心里有挠痒痒的感觉。
但很显然,现在很多吻戏只是为吻而吻,就像前面的那些花式吻戏一样。
赵寅成在《GO SHOW》里就吐槽过吻戏难拍。
吻戏中的表情非常重要。
不着一笔,但欲望却喷涌而出才是真正的“眼神开车”。
很多优秀的激情镜头并没有真正拍到演员的身体,它们关注的是演员的表情。
甚至演员有时还没脱,画面就足够激情。
这对演员和导演都是一种考验。
演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表情和情绪来表现性感。
导演要确保这个角度能同时拍到两个人的脸。
一开始,取景要紧凑。拍过一会儿之后,可以把摄影机向后拉一点,多拍一些演员的动作或身体。
但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保证演员的脸对着镜头,尽可能多拍脸,这样观众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演员的表情上。
相信他们正在互相爱抚,并准备着更深一步的行动。
而且,吻,会遮到脸,拍得不好,就是一张脸撞上了另一张脸。
所以取景构图也很重要。
在亲吻的前后,最好能让观众立刻看到演员的脸。
而且不能简单地使用过肩镜头,而是要把摄影机拉远一点。
既能拍清女演员的脸,也能拍清男演员的背,此时的距离和角度才够浪漫。
在亲吻的过程中,摄影机要从侧面正对着两位演员。
同时,矮一点的演员(通常是女性)要把头多向后仰一点,角度也要比平常大一些。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一幕。
女演员仰面躺着,但她的头向后仰,脸对着镜头而不是男演员。
男演员躺在女演员一边,这个角度男演员是看不到女演员眼睛的,所以实际上是无法进行眼神交流的。
但他又不能直接压在她身上,因为那样的话就看不到女演员的身体了,男演员的脸也看不到了。
这才是影视剧需要的亲密,够唯美够诱惑,还不用拍到太多身体。
这对演员的要求就比较高,他们需要准确地掌握好角度。
因为现实中,大多数人亲吻时喜欢把头偏向右边。
但影视剧不行,演员需要换一下角度。
尤其是当你想突出其中一个人的时候。
比如在《偷香》里,当摄影机移动时,丽芙·泰勒也随着摄影机转头。
一开始她的脸是朝向摄影机的,但当摄影机绕过男演员之后,她就把头侧向了左边,这样她的脸就又朝着镜头了。
当亲吻结束后,还要再切回到另一个角度拍一下,让观众看到他们吻完之后的反应。
这种手法——
画面中两人面对面,后面衔接特写镜头,再拉回两人特写,是比较经典的吻戏拍法。
为了增加沉浸体验,现在还出现了另一种方法表现接吻美感——
只给其中一个人脸部特写,他们互相看着对方,但嘴唇一接触,两个人的脸就会消失。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只是旁观者,还会有代入感。
抛开这些不谈,只是一味的加入吻戏桥段,那最终出现“滥吻”。
编剧困在吻戏里?
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审查制度,吻戏成为很多东西的替代品。
那时,接吻是你能在屏幕上看到的唯一一种性活动。
于是,接吻就成了弗洛伊德所定义的“性欲倒错”。
接吻被当作性行为的替代品允许进入戏剧表演中。
而在影视剧里,由于灯光、化妆、特写和剪辑的效果,吻戏的性暗示程度会更加强烈,因此它的表现形式会越来越多,限制也越来越少。
但吻戏多,真的是好事吗?
现在很多影视剧都是从“结果反推创作”。
先有关于热播剧的认知,再让制作团队想尽办法向这个认知去靠近。
一旦出现爆款,对这部剧成功因素的分析便会骤增。
资方就会循着分析蜂拥而上,跟风生产相应内容,试图复制爆款的辉煌。
而且网络播放的形式让平台方得以掌握所有的数据,观众在何处暂停,何处快进,哪些片段播放高,都是可以获知的。
这就让编剧变得无奈。
数据统计很容易将某部剧的成功归结为几个片段,而忽略整体剧本的作用。
在这种环境下,资方选择剧本的时候首先看的就是是否含有这些潜在爆款桥段,编剧设计的一些很有新意的东西就很容易被砍掉,让位于爆款桥段。
《镇魂》之后,立项了68部耽改
当所有人只关注瞬间而忽略整体的时候,那剧本也必然变得碎片。
而且这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新人编剧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剧本。
创作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对于小公司来说更是如此,与其尝试不确定的内容,不如就遵循流量逻辑,学习热播剧的“成功经验”。
但这种盲目追求收视率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事实上,除了吻戏,表达爱情的高级方式还有很多。
就像《山海情》。
虽然有描写男女之情,但整整23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任何拥抱、牵手的镜头更不用说吻戏、床戏这一类在其他剧中很常见的桥段。
但大家仍然觉得得宝和麦苗的感情很甜。
两人长大后第一次碰面,得宝跟她说自己是第一个建棚种菇的。
虽然麦苗没给他好脸色,但当她从窗口探出头说出:“你给我的信,救火的时候烧着了,我没有看”这段话的时候,所有人都明白一个事实——这两人能成。
试想一下,如果马得宝当时说的是“我喜欢你”之类表白的话,得多俗啊。
韩剧也很擅长这种感情的拿捏。
《海岸村恰恰恰》里,女主家里停电,男主赶来帮忙。
两个人一起在房间里吃雪糕,暖色调渲染出一种暧昧气氛,不断切换的特写镜头、互相试探的眼神、雪糕融化时意外的身体接触和不自然的眼神碰撞不断加剧了这种暧昧和心动感。
在镜头营造的暧昧推拉下,观众看得沉浸,心动值和氛围感自然而然被拉满了。
吻戏是重要的,但并不一定是必须的,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远比接吻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