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极化的批判:一定要撕裂地极端地表达才可以说话吗?

一、关于网络极化

在这里,我不想用已经有的定义,结合我对网络评论和留言的观察和印象,如果让我来总结“网络极化”的特点,网络极化即是人们在网络上极端化表达自己观点的现象,它体现为在面对某一事件时,人们的观点往往非常奇异地分为极化的对立的两个极端,没有或几乎没有第三种声音,只有两种声音,形成一种非A即B的二元对立现象。而且,据我观察,这种极化的声音或表达也并非用户评论的本意,或者说在他内心深处他是知道自己所表达的内容是带着偏见或夸张或略显极端的,尽管如此,网络环境下,网民们还是习惯了“极化”的表达,大概是为了让自己的声量更大,引起更多的注意力和关注,由此,就出现了众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现象,相比之下,那些理性的、客观的、全面的声音反而不受人注意,也无法引发更多关注,如此循环下去,网络极化的表达便越来越正常化,甚至成为一种通用语言。

二、网络极化的危害

网络世界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地方,这导致越极化越异常越夸张的表达才越受欢迎,这是网络极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按照这个逻辑,似乎网络极化无可避免,但我们似乎不应该忽略网络极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当极端、片面的表达成为主流叙事方式,流量有了,注意力也有了,然而,这对每个信息获取的个体来说,意味着获取全面客观信息的难度增加了。同一个事件,不同的立场、不用的视角的表达,如盲人摸象,虽然最终能拼凑出大象的模样来,可是对于具体某个信息个体来说,他却无法全面接触各个视角的信息,因为他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他只获得了他能摸到的那一角的信息的模样。社会撕裂由此产生。

因此,网络极化现象的泛滥将造成两个层面上的负面影响:第一、个人层面上的极端化表达成为常态,个人层面上的完整信息的获取难度增加;第二,社会层面上的社会共识形成难度增大,人们对同一事件都只能摸到一个象腿的一角,在这里有两个分支,要么觉得自己摸到了大象的全部,进而对该事件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和判断,要么对感知到的这象腿的一角感到不确定,产生怀疑,形成一种怀疑主义的长期态度。这两种走势都不利于社会共识的形成。将分别会造成社会的撕裂或割裂。

极端化的表达和片面化的叙事无法造成多元化的声音和观点,多元化的表达和片面极端化的表达不是一回事,必须要区分清楚。

三、网络极化的破除

引用生命周期理论,网络极化现象并不是斜线式发展,而是会呈抛物线式发展。随着人们对信息品质的追求,这种极化的、夸张的、片面的、博眼球的表达和叙事将逐渐被人们抛弃,从而会形成对信息全貌追求的回归。网络极化乱象将得到破除。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