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术是否由西亚传入我国存在争议,但我国古代冶金术后来长期领先西方

【本文来自《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目前的主流观点是铜和铁的冶炼技术是在西亚最早出现的,但是我国的冶金术是否出现地更早、是否独立起源,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炼铜是临潼姜寨遗址的两件黄铜,距今约6600年,经现代科技手段研究,被认为是固态还原铜、锌矿石得到的,还发现一些其他的早期铜器,但是否是有目的地冶炼、形成系统性的、流传下来的冶金术,仍然存在争议;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铜刀,距今约5000年。

一方的观点: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王巍的文章,“冶铜术出现在西亚的年代不晚于距今7000年,我国最早有5000年……简单总结来说,铜制品可能在距今5000年左右,已经进入到河西走廊,冶铜技术最晚在距今4500年前已经传入甘肃地区,然后继续向东传入黄河中游地区。”通过对国内一系列冶铜遗址的考察,目前发现了4000多年前新疆和甘肃的冶铜遗址,早于中原地区的冶铜遗址。也就是说铜冶金术差不多就是沿着丝绸之路的路径传播的,对于我国出土的距今3000年以上的小麦的碳-14测年以及距今4000年以上的黄牛和绵羊的DNA测序也支持这样的文化交流通道。 

--

注:部分网友质疑的“单向丝绸之路”问题,即只有西向东传播,没有东向西传播,在考古学上是不成立的。目前公认,水稻、小米和仰韶文化彩陶是在史前沿着“古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出去的,尤其是彩陶的向西传播,是我国学者推翻了西方学者的仰韶文化“西来”说。

--

另一方的观点,是把我国发现的早期人工铜制品认定为冶铜术的独立起源,即不晚于西亚的冶铜术;而青铜冶炼也是独立起源于四五千年前(虽然晚于西亚的青铜),在甘肃、湖北等中原核心区以外的地方首先出现,随后传播到中原。当然,这一方观点也认可史前西来的冶金术对本土冶金术的影响,但认为这种影响发生的时间晚于本土冶金术起源的时间。

孰对孰错,还需要更多的考古研究工作,尤其是对早期铜器和冶铜遗址的考察研究。这方面工作目前还不够充分,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能够勾勒出冶铜术在我国不同地区的传播路径。“学界公认/主流”不代表绝对正确,科学认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与时俱进的,但是不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争论也争不出个所以然来。我相信中国考古界的发展,静候佳音。

至于西亚的冶铜术起源和传播,我也希望我国的考古工作者能够更多地“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工作,接触更多西亚、中亚和其他古文明区域的第一手考古材料,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站在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理解各地区古文化/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我想,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就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总结的那样——冲破“文明三要素”的桎梏。

  

说回冶铜术,无论最早出现于哪里、起源于何地,在青铜时代的后续发展中,我国取得了远高于其他地区的成就。还是引用王巍专家的文字:“(冶金术在黄河中游地区)与此前仰韶和龙山时代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经过创新,发明了青铜容器铸造技术,在尧舜的时期制作出第一批青铜容器,为夏商周王朝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而受限于冶炼温度,同时期西亚的冶铜术只能用少数富矿生产小件青铜器,“基本上都是兵器、装饰品、工具”。在我国,“随着青铜容器的制作技术不断地成熟完善,青铜容器与等级身份联系起来,只有高级贵族才能拥有青铜器,从而形成了青铜礼器的制度。另外铜料和铜器的制作都被王权所控制,由专业的手工作坊来制作,这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

   

关于人工冶铁的起源,一般认为起源于3500年前的西亚(使用陨铁的历史有6000~8000年,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来自4500年前,但被认为是偶然的产物,系统性的冶铁术起源于3500年前),随后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铁器来自约3500~3300年前的甘肃寺洼文化遗址,几乎与西亚冶铁的起源同期,新疆亦发现了3000多年前的铁器。它们之间是存在传播关系还是独立起源,仍然存在争议。不过目前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属于西周晚期(公元前14世纪商代中期刃铜钺的铁用的是天然陨铁),晚于西北地区,所以中原地区的冶铁技术由其他地区传入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也期待对我国史前冶金技术的研究能够取得更多成果。

最早的冶铁技术是块炼铁,在不超过1000度的低温条件下(低于铁的熔点)还原铁矿石得到低碳含量的、充满杂质的铁块,再费时费力锻造成型。上述早期冶铁的实物都属于块炼铁。块炼铁的碳含量低,质地柔软,经加热渗碳,提高表面碳含量后才能得到实用的铁器,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块炼渗碳钢。

虽然我国的铁器出现较晚、中原地区的冶铁术出现地较晚,但块炼铁技术与高温淘器烧制技术结合后,我国自春秋晚期就能够冶炼出1200度以上的液态生铁,铸造成铁器。这是我国冶铁术发展的独特之处。生铁碳含量高,质地脆,因此到战国时代发展出铸铁退火工艺,通过加热使铸铁脱碳或得到韧性铸铁,改善生铁的脆性。到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又发明了“炒钢法”(液态生铁直接氧化脱碳得到钢材)。相比之下,欧洲一直到14世纪还停留在块炼铁阶段,因此铁器稀少而昂贵;到18世纪时欧洲才发展出炒钢法。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我国冶金史有大量的研究。我们为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冶金术而自豪,但也没必要对西亚出现的早期铜铁冶金术视而不见。

中华文明,不会因为有些因素不是最早的、是外来的而失色。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无论是从域外吸收其他文明的成果,还是中原地区吸纳周边地区的成果,与中原地区自身的发展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