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老山的炮兵徐进弹幕:步炮配合精确到秒,炸得越军尸横遍野

作者 |  科罗廖夫

来源 |  科大烽火

在电影《水门桥》里,七连在向下碣隅里机场的核心阵地进行突击时,炮营杨营长拿着望远镜一边观望一边命令榴弹炮群:“距离步兵150米,徐进弹幕,射击。”非常直观地展现了志愿军炮兵的大口径火炮支援步兵冲锋的场景。

500

徐进弹幕是指一种炮兵射击方式,在突破敌预有准备的防御时,炮兵火力产生的绵密弹幕随着冲击的步兵部队的前进逐次向敌人防御纵深延伸。徐进弹幕主要是在敌人防御构成堑壕体系的情况下使用。根据敌人防御阵地的编成、地形条件和我方冲击部队的前进速度,每隔50~-300米指定中间地区炮击。

这是1917年7~11月,帕斯尚尔战役,加拿大军队采用徐进弹幕射击战术的示意图。

500

徐进弹幕是一战时期的步兵进攻战术巅峰。武器运用被量化,进攻宽度和纵深,配备多少大炮和步兵,哪些火炮负责压制,哪些火炮负责重点轰击,哪些火炮负责弹幕。步兵部队的队形每分钟前进多少米,徐进弹幕每50米到100米落点的间隔时间,全部都由参谋部的作战方案严格规划,进攻作战严格按计划进行,就像是一个精密的座钟。

徐进弹幕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敌防御构成堑壕体系的情况下使用的。在战役的发起阶段,炮兵群按照火力计划向已方步兵冲击阵地前50~100米左右发起第一轮炮击。通过密切的步炮协同,每隔一段时间就将炮击的火线向前延伸,随着进攻部队的冲击前进,炮火逐次向敌人防御纵深延伸绵密,形成一道一道的弹幕。

500

步兵可以紧跟在弹幕的后方进攻,徐进弹幕就像一堵“保护墙”,能够保护步兵向敌人阵地推进。

我们解放军炮兵的徐进弹幕,从抗美援朝战争起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炮兵技术的高级表现形式。

例如在1984年,南疆烽烟再起。4月28日5:56分,我军组织了加农炮、榴弹炮、迫击炮、火箭炮、加榴炮等257门各种火炮进行集火射击,覆盖了老山越军步兵阵地、炮兵阵地、指挥所和仓库等414个目标。我军老山主攻团在徐进弹幕掩护下,经过5小时20分的激烈战斗,攻下老山主峰。击毙、击伤越军900余人。

500

随后我军在1984年“7.12”松毛岭大战,1985年“1.15”大战中,都多次使用大规模的炮兵徐进弹幕支援步兵作战,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其中1984年“7.12”松毛岭大战,越军356师的伤亡率达到2000人左右,其中阵亡600多人,3个步兵团全部打残。1985年的“1.15”战斗中,越军被歼1500余人,重创越军149团,击溃122团、876团及841特工团一部。

从前听老山作战报告,那时候我军炮兵使用徐进弹幕来支援步兵进攻,弹幕距离步兵只有50米。军迷对徐进弹幕也是特别崇拜,一片惊叫,解放军真威武。

500

实际上解放军的徐进弹幕水平比报告里还要高。在老山作战中,以152毫米加榴炮和122毫米榴弹炮为师团级远程支援火力,以步兵突击起始地域距离150米的徐进弹幕掩护射击的标准教材战术口令。当炮弹落地的刹那,我方突击步兵距离炸点也不过20~40米,甚至某师曾经打出过15米的超近距离支援火力。这是当年我军炮兵作战水平的高端发挥。

徐进弹幕说起来非常简单,但想要打出理想的效果并不容易,需要炮兵与步兵之间的高度配合,甚至要精确到秒。即使是现在,全世界能打好步炮配合徐进弹幕进攻的军队,也不太多。

500

首先需要炮兵部队具有完善的侦察、火控和指挥系统,要根据步兵冲击的情况实时调整射击诸元,恰当地分配火力,这需要有大量作战经验支撑。步兵也有要训练有素,如果跑得太快,很容易进入火炮的杀伤范围,而如果跑得太慢,火力网又失去了掩护作用。

当然,徐进弹幕作为一种一战和二战时期的炮兵技术,目前已经较少使用了。但也有朋友说,在21世纪,徐进弹幕射击也并非完全无用啊,战术虽老,用的好也是可以的。没有那事,有了智能手机你还用BP传呼机么,徐进弹幕在我军早二十年就不用了。

500

现代化炮兵早就抛弃了徐进弹幕战术。在先进自动化炮兵作战系统的支持下,都是采用比较精确的直接打击点目标的战术。这里的“精确”并不是指全部使用精确制导弹药,而是利用现代化的炮兵体系,精确测量侦察手段和先进指挥系统,来高效地发挥火力。同样是打炮,有技术和没技术就是天壤之别。

科罗廖夫的军事大厅

热门评论 1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8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