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藏富于民’。
上次说了,保守主义作为右翼谱系的代表流派,实际上是不承认中国(大陆)的那些政府唱反调的人属于右派的。
大家说的公知,汉奸,反华分子,在保守主义的学术逻辑下,都是泛左翼激进主义。只不过中国青年人的脑子里,左派已经和共产主义挂钩了。其实共产主义属于左,但全球左翼并不唯独共产主义这一种左,甚至可以说,全球大部分左翼思潮,其实都是和反共产主义格格不入。甚至是否定共产主义的。比如美国现在社会主流思潮,就是白左激进主义。它们就反对共产党,反对中国模式。
中国的很多汉奸型公知,比如袁某飞,罗某浩,基本上都可以归类极左谱系里。为网友诟病的方某子,别看他的笔名来自于圣经故事里的诺亚方舟,但他其实是反基督教起家的。他的脑子里,一切宗教和中医,都是神棍骗人。这样的人,不就是文革里的打到一切牛鬼蛇神的小将做派吗?
所以我当年就预测,方某某,袁某某,罗某某等公知的崛起,意味着社会阶层流动太快了。这些公知的退潮,则意味着社会保守力量开始修正过度的阶层流动。
今天再说说另一个有经济类的话题。就是所谓的右翼,说的藏富于民问题。
这个藏富于民,保守主义其实也不是很赞同的。
货币财富其实对社会运行,存在一个宏观层面的规律——流财固债。也就是货币财富对社会最佳状态,既不是都掌握在官府手里,也不是都藏富于民,而是流动起来。真正沉淀(存起来)的货币,其实对社会经济而言和负债一样,是负面的作用。
货币是经济血液,血液最健康的状态是不断流动。血液不流动了,藏(淤积)在哪里都有问题。
社会经济最健康的状态,是利用货币财富的流动,不断维持社会肌体的新陈代谢。
像明朝的社会危机,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民间投资渠道很小。白银流入是流入,但流入以后,整体都是沉淀的。按照明朝儒家说的,就是藏富于民了。所以明朝后期社会崩溃的很快。而魏忠贤之所以可以算明朝历史上唯一有可能拯救危机的人,就在于魏忠贤执政时期,是开放民间投资的。那些妓院老鸨子,屠户,伐木工,都是自发给魏忠贤立生祠的。为什么?因为魏忠贤利用权势,打击了东林党官绅集团党投献制。
什么是投献制?说白了,就是一种投资领域的政治特权。你没有科举功名(特权)的人,想要投资,有高额税收和进入门槛,还有政府的刁难。只有把投资挂靠在政治特权群体——科举人员名下。
晚明首富钱谦益,名下钱庄,纺织厂,酒楼,赌场不计其数。但钱谦益连账本都不会看。一辈子没参与过任何经营活动,这些产业哪里来的?大部分是投献来的。也就是真正的平民投资人,把财产和投资都挂在钱谦益名下,获得免税权和某领域投资的进入资格。当然支付的代价,就是钱谦益依靠政治特权,无偿的占有了这些投资的大量干股分红权。
所以说,很多人都认为,明朝有资本主义萌芽,明朝有市场经济,明朝藏富于民。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明朝社会的市场经济,比唐朝倒退了90%。明朝是政治特权合法化的巅峰。经济要素依附于政治特权。这个是不可能出现任何资本主义萌芽的。整个明朝,只有魏忠贤执政的时代,是在削弱经济要素,对政治特权的依附性的。所以魏忠贤开放民间投资,做大了政府财政的实际税基。他活着的时候,明朝没有出现财政危机,把魏忠贤批倒批臭以后,无论对内维吻,还是对外剿敌,政府开支都捉襟见肘了。根源就是明朝白银虽然整体流入,但大部分都沉淀在政治特权阶层手里。没有发挥经济血液的流动效能。
那么大家明白这点,就知道了,藏富于民,其实不是民间市场经济的口号,这个藏富于民的口号,反而是政治特权阶层——官绅集团的东西。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所有的藏富于民,基本上是藏富于有政治特权的豪强,科举关绅集团。
那么保守主义如何修正这些问题呢?很简单。在流财固债(流动的货币才是财富,沉淀的货币效果对于社会经济等于负债)逻辑下,政府的税收工具的成败得失评判标准,是看最终能否扩大社会财富的流动。而不是藏在政府手里(为了收税而收税),也不是藏在民间土豪手里(为了反对收税而故意放任垄断)。关键是财富的新陈代谢。
所以保守主义的财税政策里,有一个既区别大政府,又区别于小政府的政策工具,就是以投代缴。经济要素的纳税,可以用再投资抵消。只要你把利润再投入进去,就可以对冲一定的应缴税。
既不是把货币财富(利润)都留在土豪手里,也不是打着均贫富名义,让政府对投资人进行高额征税,然后通过高福利去分赃。
而是通过财税工具,引导有钱的人,不断把货币财富再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让货币财富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