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技早于清代成型?别低估了中国格致学的发展水平

【本文由“知行素问”推荐,来自《谢茂松:端午节包含中国文明核心原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正在玩僵尸部队4
  • 清华大学,战略研究,研究出这么旷古绝今的一篇文章,好棒啊,居然有百多人点赞,以后也不需要什么钱学森,袁隆平,林毅夫了,大家一起钻研易经八卦,好好建设祖国。

有点历史脑子也不会非此即彼,你不会真认为西方科技早于清代成型吧?

不信自己去查西方科技名人的生活年代及其著作内容,比起现在某些科普讲的封神佳话要真实的多。

另外你也低估了中国格致学的不断发展水平。

下面是我知网检索论文中摘出来的:

 自明朝正德(1506一1521)至万历初期(1573—1593)的八十多年时间里,明代社会进入一个转型的时期。与此相呼应,也出现了传统历法研究的转型。这种转型,突出表现出三个特点,首先是研究主体由以钦天监历官为主转向了以钦天监外的士人以及民间学者为主,出现了唐顺之、周述学等在历法研究方面有所成就的历算学家;其次,唐顺之等学者重新将历学问题纳入到儒学研究范畴中去,使得历学问题成为一部分儒家学者关注的学术问题,促进传统历法研究在传统儒学中的地位的转变;第三,研究者所关注的内容由具体计算方法转向了算法本身的立法原理问题。

元时郭守敬独得一法,日弧矢圆算。如所谓横弧矢,立弧矢,赤道变为黄道,黄道变为白道者,最为圆机活法,自此黄赤白三道之畸零可齐,而气朔之差可定。

唐顺之通过研究《历源》对《授时历》弧矢术问题有所了解,这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明代较早讨论《授时历》弧矢术问题的资料。

唐顺之对弧矢术的探求,主要记载在《数论三篇》中。《数论三篇》分别为《勾股测望论》、《勾股容方圆论》和《弧矢论》。其中,前两篇主要是对《九章算术》中有关内容的消化与心得。在《弧矢论》中,对弧矢术的基本算法进行了介绍。

当时讨论《授时历》弧矢术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顾应祥和周述学也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

在《授时历》的立法原理方面,周述学最为重要的贡献在于厘清了《授时历》中的有关弧矢术的算法问题。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神道大编历宗算会》卷七至八“弧矢经补”中。周述学曾在“弧矢补经”的提要中说:“天体一浑圆也,求三道之差,而有所谓横弧矢直”。所谓“三道”,是指赤道、黄道和自道,所以周述学的弧矢问题研究源于天文历法计算问题。。周述学在参考了《九章算术》、《梦溪笔谈》、《田亩比类算法》、《四元玉鉴》以及顾应祥、唐顺之的弧矢术论著以后,对《授时历》的弧矢术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性研究。

​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了“弧容直阔”的问题,尝试使剧“天元术”来阐述这个问题,并直接处理天文历法的计算上的问题,这是未见于周述学之前的数学著作之中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到了明代中叶,《授时历》中的数学计算问题确实到了一个转型的时期,一些重要算法已得到挖掘和深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