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云| 纠结于“清零”和“共存”没有意义,疫情面前,我们没得选
早两天写了篇文章讨论“清零”和“共存”,不少人读完后给我留言。有的说写得挺深刻,讲到点子上了,表示认同;有的则留言,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以后不要再写这种东西了;还有的直接上头,骂我臭不要脸。
这么分裂的留言在我以前的文章里是少见的。不过想想也正常,现在就是这么分裂,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还有人起哄。
后来这篇文章被删了,不知道是不是过于敏感的原因。
为了检验一下,我决定再写一篇,如果继续被删,那说明这个问题确实挺敏感,以后就不聊了。
有些观点去年就讲过,仔细看了一下,发现还是那么回事,所以会保留,当然更多还是最近的一些思考。
01人民内部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绝大多数争论“清零”和“共存”的人可能并不清楚对方是自己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无论清零还是共存,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保生活、保健康,用最小的代价保最大的利益。
对于坚持清零的人来说,理由很充分,生命很重要,老人的命也是命,中国传统文化不允许中国人毫无心理负担地放弃老人(事实上也不止于老人)。
而且,COVID-19才出来两年,人类还在适应,就算治好了后遗症也未知。
最近美国疾控中心《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刊发了一篇文章,就是讲新冠后遗症的。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全美范围内18岁以上新冠患者的电子病历,并对研究对象随访一个月至一年不等后发现,新冠确实有后遗症。
其中约两成患者康复后出现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嗅觉和味觉障碍、睡眠障碍、疲劳和精神疾病等。
成年新冠患者最常见后遗症还包括呼吸系统症状和肌肉骨骼痛。而且,新冠患者康复后患肺栓塞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是非新冠患者两倍。

国内也有类似的研究,比例更高,但样本少点。
这些问题都成为人们支持清零的理由。
当然,对于考虑共存的人而言,这些后果都知道,但遇到很多现实问题。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家里的老人患了癌症,作为子女当然愿意砸锅卖铁治。但是,如果家里确实没钱了,锅也砸了,还欠了一屁股债,自己又要养家糊口,你让子女怎么办?
如果这时候还说放弃治疗就是不孝,就有些不近人情。
前两天我去深圳,遇到一位货车司机,他跟我说,现在收入少了一半,但他坚决支持清零。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他家也有老人。
可是,如果这位司机连剩下那一半收入都没了呢?那怎么办?而且这种日子压根看不到头,他还会支持吗?这么诛心的问题我没问,但我们都清楚答案。
所以,绝大多数考虑共存的人和坚持清零的人都是一致的,因为害怕,因为生活。
02少数人掌握的真理
那最终为什么我们选择了清零?而且现在还在坚持清零?
因为清零是防止传染病最科学、成本最低的做法。
这两年我们的防疫政策被西方黑得不像话,前两天拜登在日本和印度搞四方会谈,拜登一见莫迪就表扬印度用民主的方式成功应对了疫情。

莫迪当时估计在想,MB,都说老子不要脸,没想到这老头更不要脸。
一个死亡100万,一个死亡人数成迷,居然还能公开互吹,是不是很魔幻?
什么是民主的方式?
让弱势群体自生自灭,让穷人在家里用柴火烧自己的亲人就是民主的方式?明明是科学问题,却非要整成政治问题,不反智吗?
病毒才不会跟你讲政治,防住了,少死人,防不住,弄死你,就这么简单。
问任何一个传染病医生,都会告诉你,防止传染病扩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隔离,这是人类经历无数次疫情总结出来的经验。
西方在中国最早上报疫情的时候为什么选择和中国断航?那时候他们怎么不考虑“民主”的方式?自己内部疫情爆发了,为什么要出台居家令?那时怎么不考虑用“民主”的方式?
明明自己控制不住了,被迫躺平了,却自我表扬为“民主”的方式,还要脸不?和古时候打了败仗还杀平民充功的混蛋将领有何区别?
其实,能不能控制传染病,与是不是民主毛关系没有,就是考验组织力、动员力、治疗能力,以及民众的集体意识。
武汉疫情爆发的时候,如果不是医护人员四面八方支援,不是志愿者夜以继日奔跑,不是建筑工人不眠不休奋战,怎么可能有火神山医院?怎么可能有76天清零?
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奉献意识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是根植在血脉里的基因传承。
我一个朋友是护士,去年广州出现疫情的时候,正好在湖南老家休产假,刚生产两个多月,当时医院征集人员,她征求家里的意见,家人一致支持她立刻返回医院。
中国人这种集体意识、奉献意识不是被某个人教育出来的,而是被自然界毒打出来的。
中国从古至今就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没有集体意识、奉献精神,民族很难繁衍生息,这是中国人能战胜疫情的文明基础。
中国凭借强大的组织力、动员力,以及老百姓的集体意识、奉献精神把传染病控制住了,怎么反而还做错了?
03真不是大号流感
有人或许要说了,控制传染病当然没错,但现在奥密克戎并没有那么可怕啊,还需要这么谨慎吗?

一直以来,市面上都流传着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的传言,有的人还用S市的死亡率说事。
说实话S市的死亡率没什么参考价值,不是数据不真实,而是S市的超低死亡率是建立在周边不计成本的支援上的。
前两天在江苏的一位读者告诉我,ta是医生,每天早上去上海,晚上回江苏,已经快两个月了,这两个月没回家,除了睡觉没脱过防护服。
这种模式在大面积感染的时候是不可复制的。
事实上,根据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院长康焰的介绍,奥密克戎导致平均病死率是0.75%左右,约为流感的7到8倍(流感是0.1%);老年人群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的病死率超过10%,是普通流感的近百倍。
而且,中国人作为没有感染过奥密克戎的人群,在初期经历时,死亡率只会更高。
其实奥密克戎不能称之为大号流感的原因不在于它的致死率,而是它的传染性。流感即使不防,也不会感染太多人,但奥密克戎不同,如果不防,在我们这种人口密度的国家,短时间内感染人数就可能达到亿级。
两者分别乘以死亡率,结果会大不一样。
所以传染病可怕的从来不是致死率,而是传染性。艾滋病致死率高不高?在积极治疗的情况下还能达到5%。但我们需要像防新冠一样防艾滋病吗?显然不用。因为后者的传染条件苛刻,很难造成大规模感染。
有这样的传染性,这么高的致死率,放开后会是什么局面?
人们能像对待流感一样对待奥密克戎吗?恐怕很难。
有人说,注射疫苗之后都是轻症,不用去医院。
谁敢保证都是轻症?奥密克戎基本上是群体感染,一人感染了,全家都会染上。成年人或许可以扛一扛,那孩子和老人呢?
作为家长,孩子连续发烧超过两天,就已经魂不守舍,如果感染的是新冠,谁还能淡定?
还有老人,在西方国家,老人感染或许会被很冷漠地对待,但在中国能行吗?
中国是个崇尚孝道的地方,年轻人自己生病了可以扛一扛,若家里老人病了,他们能忍心让老人居家治疗吗?
你不知道那是新冠就算了,你都知道了,还能把它当感冒?0.75%的死亡率,谁愿意做那0.75?
老人的子女将面临怎样的伦理考验?
所以一旦放开,必然出现医疗挤兑,医院人满为患,武汉一幕将在全国上演。
04如何选择?
看到这,有的人可能有点懵圈。

不行,咱得捋捋,你丫把我绕晕了。支持放开不是因为不清楚严重性,而是因为日子过不下去啦,亲!
是的,奥密克戎出来后,尤其是三月份这波后,好像完全无法控制了,不停筛查,不停核酸,人流、物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过去两年,中国享受着在极短时间内控制疫情的红利。2020年,成为唯一正增长的经济大国。2021年继续保持强劲态势,GDP增长8.1%。
尽管也有一些人感觉到很困难,主要是疫情对服务业影响太大,而服务业又是就业大头,再加上各种防控措施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大家伙体验不好,所以才会成为某些人吐槽的借口。
但不管怎么样,有大盘做支撑,过去两年还能坚持。
可今年开始,形势急转直下,先是深圳按下暂停键,然后上海被病毒精准爆破,紧接着广州、北京都出现险情。
随着这几大主要城市入坑,国内产业链受到严重影响。
各地为了和这些地方搞疫情切割,各种政策出台,进一步加剧了割裂。
各路大厂纷纷降低预期选择收缩,裁员、毁约、失业率飙升,一时山雨欲来。
说实话,现在的市场氛围比两年前武汉那一波更差,我们的经济形势真的非常严峻。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放开吗?
如果我们选择放开,不可能立马恢复到正常状态,所有2020年西方世界经历的困难我们都会重新经历一次,甚至更严重。
因为人类避险是本能,资本避险也是本能。
当有几百万人的死亡预期悬在头顶时,人们会恐慌,大家会选择逃离城市。
当各大医院出现挤兑,各种人间惨剧在网络上发酵时,社会矛盾会在短时间内爆发。

别看某些公知、大V今天一副为国为民的样子,吵着喊着共存,事实上今天的瞎比比,并不影响明天ta带头骂N。
一旦国内因疫情陷入混乱,资本会毫不犹豫地逃离。
到时候,我们将面临比现在困难百倍的局面。所以,共存注定是万劫不复。
那现在该怎么办?
05尾声
疫情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它又是客观存在的,人类不可能在它面前占到便宜。“清零”与“共存”,两害相较取其轻,我们似乎别无选择。
什么时候是个头?恐怕要么等到特效药出来,要么等到病毒进化到毒性更弱的一代。
有人或许会说,我们能坚持到那个时候吗?
当然能。
我知道还会有多少困难等着我们。从一些地方没有疫情也不让快递进小区的做法看,我们的政策似乎落不了地。
动态清零的核心在于早发现、早隔离、早清零,而经济重建的关键在于调整快、恢复快、补偿快。
但在操作层面我们似乎出了点问题,上下脱节明显。
我记得某个大V曾讲过一个观点我挺赞同,我们这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一个很明显的毛病,那就是,处于困难的时候,往往会爆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反而在大家都觉得前景不是小好是大好的时候,容易出问题。
这两年一枝独秀的状况可能让一些人飘了,以至于冒出很多魔性的搞法。
不过,我相信会好起来的。
遇到困难不是什么坏事。回顾历史,我们一直是螺旋式上升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向上发展,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再向上发展。
现在是发现问题的时候,很痛苦,但没必要悲观。
相信风雨过后会有彩虹,毕竟这是我们的时代。
全文完,谢谢阅读。
文中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观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