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平白无故在学校受伤,吃了那么多苦,我们为什么没有追责?

作者丨木马君

500

  前段时间小木马在学校受伤了,我在公号里和大家分享了他受伤和看病的过程。

  很多关心着小木马的云叔叔和云阿姨们,都感到义愤填膺,认为学校存在明显过失。留言区里有几百条留言,都认为应该找学校追责,或者至少调出监控看一看。

  我自己身边的家人和亲朋好友,都对小木马伤势感到心疼,同时也忍不住追问道:

  看监控了吗?

  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吧!

  为什么不直接送小木马去医院?他们是不是想推脱责任?

  他们应该赔偿吧?

  也有亲近的朋友对我说:你们也太好说话了吧,要是我们那儿,早就全家人跑去校长办公室理论理论了。

500

  小木马受伤,我们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心痛至极。不论在哪个国家,哪种文化下,父母爱子的心情都是相通的。

  但是,这件事之后,亲朋好友以及瓜友们对于学校的激烈态度,却是让我有一点意外的。

  老实说,虽然心疼小木马,心里也会哀叹“为什么不幸遇到这样的意外,孩子要受这些苦”,但是自始至终,我们都没有想要责怪学校的想法。

  虽然不想孩子受伤,但是却也无可奈何,想要怨天,却并不尤人,这是我们当下最准确的心情。

  先来说说大家都责问的问题:

  为什么学校对伤情轻描淡写,不立刻送去医院?

  小木马受伤后,学校医务室一共给我打了三通电话:

  先是说他摔倒了,磕破了嘴唇,流了点血,但没有其他外伤,医务室已经做了止血处理。

  后来大约小半个小时后,又打了一通电话,说他一直在哭,不适合回到班级,又回到了医务室,我于是电话里安抚了小木马,说他回来后会仔细查看他的伤情。

  又过了十几分钟,学校又给我打来电话,这次说让我直接去学校接他,说可能需要带他去医院。

  那时离放学只有十来分钟了,因为学校离我家挺远,我从家里打车去需要至少半个多小时。放学时间,学校外的路段总是水泄不通,根据以往的经验,那时从学校那里再想自己打车回来,往往非常困难,需要等很久。

  基于这样的情况,小木马直接坐校车回来,是最快速和舒适的方案,也避免他一个人坐在学校等我打车去接他,那样反而会更慢。(校车上有随车生活老师,可以照看他)

  学校医务室的老师显然不是医生,只能算是个护士,她们平时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小问题。

  在小木马的伤情问题上,她们是存在一些误判的,一开始以为只是嘴唇破皮这样的小伤,后来大约随着嘴唇和上颚开始肿胀,才逐渐意识到伤情的严重。

  虽然她们一开始的判断不太准确,但是我觉得这不算是非常大的过失,毕竟小孩子摔倒磕破是常事,老师需要在“淡定理性对待”和“准确通报伤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500

  很多人都说,学校就应该直接把孩子送去医院治疗,然后才通知家长去医院汇合。

  我想了一下,觉得就小木马的case来说,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更好的做法。

  这里面,也许有育儿和学校理念的问题。

  如果是这种磕碰伤,在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学校在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直接送去某医院治疗,我会觉得不妥。

  因为关于孩子的一切,只有家长有决定权。

  你不知道他是否过敏,他是否不能使用某种药物,你不知道他的既往病史和体检数据,选择哪所医院,接受哪种治疗策略,愿不愿意缝针,这些统统都需要家长定夺。

  德国的幼儿园其实也是类似的理念,他们连孩子被蜱虫咬了,都要问你,她们有没有权利帮孩子拔出蜱虫,如果家长选择亲自处理,那他们就会尊重家长的意思,不能在家长不在的情况下自己贸然处理。

  所以,习惯了这种理念后,我们其实并不希望学校先斩后奏,替家长做决定。

500

  小木马回到家后,我也问了他发生了什么事。

  他一再确认,是自己跑着跑着摔倒了,没有人追他,也没有人推他。他摔倒时不幸刚好磕到了一个矮矮的大理石花台上,才会伤得这么重。

  事实上,这也是校方自我调查里首先关注的问题。

  他们询问采访了当时在课间活动操场上的几十位师生,很多孩子看到在上课铃响时,小木马快速地向教室跑过去。

  很多孩子和老师都确认,没有人追着他,他手上没有持任何坚硬物体。虽然没人能准确地描述,他一瞬间是怎么摔倒的,但是周围师生的描述和小木马自己说的是基本相符的。

  我推测小孩子跑步失去平衡是很正常的,也许是自己绊倒自己,也许是刹得太快,也许是鞋子不合脚,也许是前一天没睡好平衡感变差。。。

  我们之所以不怨恨任何人,主要是因为我们判断在这件事里并没有主观恶意。没有虐待,没有霸凌,这里面并没有任何人想要故意伤害他。

500

  孩子在学校里受伤了,很多人都觉得学校难辞其咎。

  但是养娃这几年,自己也明白孩子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如果他在户外活动,奔跑跳跃,骑车滑行,就常有小伤发生。

  所以用人之常情去判断,几十个孩子在户外场地上玩耍跑动,老师也不能完全避免孩子不摔倒磕碰。

  很多人都知道,现在的学校对于孩子的安全非常重视,因为他们小心翼翼,压力极大。

  如果我们都觉得“孩子在你这受伤,那学校就必须负责”,那长此以往,学校可能会变得更加谨小慎微,最好是避免任何户外和体育活动,坐在教室里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安全的。

  而这显然不是家长们希望的教育方式。

  有一位瓜友的留言,大概能代表很多学校老师的心声——

500

500

  很多瓜友和亲朋好友都提到一个问题:有没有查看监控?监控里是什么情况?

  她们这么问我的时候,非常自然而然,完全没有想到先问一句:学校到底有没有装监控?

  我们在小木马入学前,从各个方面考察了解过这所学校,所以我不用去学校问就知道——学校根本没有安装监控。

  小木马的学校是本市的一所国际学校,从教学理念和内容上来说,和以前在慕尼黑的幼儿园区别不大。

  有没有装监控从来都不是一个硬件问题,而是一个理念和原则性问题。

  我相信,即使是今天,如果他们学校的某个家长发起倡议,要求学校装监控,那家长们投票的结果也仍然会是“不安装”。

  我们大概也会投反对票吧。

  做为家长,当然担心孩子的一切,这一点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

  把孩子送去学校是一份很重的嘱托,因为不放心,因为害怕伤害,所以需要监控来威慑和让家长放心。

  当我们走到这一步时,深度的信任已经丧失了。

  因为不相信学校有能力照顾好孩子,因为不放心老师是否能善待孩子,因为害怕别的孩子欺负霸凌而无人及时干预。。。

  做为家长,我完全感同身受这些担忧,但是另一方面,我又不希望我们和学校之间的信任需要靠监控来维系。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这就好像检查老公的手机。因为信任开始动摇,才会开始监控。

  很多国内的朋友和我说,幼儿园里装监控是必须的,现在非常普遍。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都缺乏安全感,因为不安,所以无法信任,需要监控来保障。

  当然,这种安全感的缺乏也不是全然的“被害妄想症”,也是因为过去发生过多起的不良事件,才会让大家感到不安。

  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构之间,都没有那种单纯的互相信任,这真的让人感到遗憾。

  大约因为我们之前在德国大农村住了很久,所以还保留着一份傻傻的信任。

  我们选择一所学校是因为认同它的教学理念,觉得那里的主管老师对孩子很有爱。

  过去的小半年里,小木马各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他总是心情雀跃着去学校,他热爱他的老师,和她关系亲近。

  他经过了环境变化和文化冲击,却仍然开朗活泼,这些都让我们对学校和老师感到放心。

500

  所以,因为还存着一份信任,没有监控也无妨。


​  换句话说,值得信任的学校和老师不需要监控,不值得信任的学校和老师,就算360度监控,我还是不放心。

500

  尽管并不想兴师动众地对学校追责,我们还是专程带小木马去了一趟学校,商议处理这件事。

  去学校约见主管老师和年级主任,是为了准确地知道小木马是在哪里摔倒的,教育他以后活动时要注意避免的风险。

  同时我们也查看了他摔倒的地方是否有场所风险,比如地面有障碍,有尖锐物等等。

  和老师们查看了一圈,并没有明显的问题,看来操场边的大理石花台是“肇事者”。

500

  “肇事者”——大理石花台

  小木马摔倒时磕在花台上了

  学校说他们立即和工程部商量,是否把操场边的大理石花台用软性材料包起来。我们商量了一下,觉得这样做倒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这花台子是非常常见的,倒也不算是特别的风险。

  你可以包这个大理石花台,但是你不可能把户外和家里所有的硬性物体都包裹起来。

  比起提供软软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提高规避风险的意识。

  最后我们和学校都觉得,需要给学校所有小朋友们做一次安全培训。在上课铃响时,不要大家一窝蜂地猛跑,而是要在铃响时,立刻停止跑动,然后有序地步行回到教室。

  学校上周已经安排了宣传教育,并和所有小朋友一起做了演习。

500

  因为经历了这件事,我才慢慢意识到,这里面有很多关于治学理念,关于文化差异,关于爱与信任的话题,值得琢磨思考。

  以上就是小木马受伤事件的所有后续处理,给关心他的云叔叔阿姨们一个交代。

 点击阅读原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