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回不到的过去,再也回不到的北京沙河

大约在2009年冬季,那时候我刚开始看鸟不久。有一天我听说沙河有一只雕鸮,便立刻打听了地点跑去看。

这是我第一次来沙河观鸟,去了没找到雕鸮,但是沿着河溜了一大圈,各种秋沙鸭之类的鸭子看了个够。沙河不但今天是北京鸟人绕不过去的地方,那时候更加是。

区别在于,那时候沙河的鸟数量比现在多,种类上可能也是。

500

雕鸮大魔王正默默地看着你,摄于2008年11月

01

总体而言,北京的鸟大体可分为山上的鸟和平原的鸟。进山的时候,各种山雀、鳾、山噪鹛等是常伴身边的鸟,运气好时金雕等猛禽也会遇到。

但对于上班族来说,进山一趟不易,平日里看鸟最多的场所,还是平原上城市周边的一些鸟点。

500

煤山雀在北京的各种山还是比较容易见到 ©大猫

沙河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平原鸟点。今天我们看到的北京平原生态环境其实和半个世纪以前差别很大,过去农田、干旱荒地在北京有很大的面积,今天这些平原地带的原始生境大都被人工环境所取代。

除了人类社区以外,公园绿地成了北京平原地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因此很多适应旧有生境的鸟类,比如大量的云雀、百灵类,现在在北京平原地带已不多见。

500

在官厅水库出现的凤头百灵,现在北京很多地方已经不再适合它们栖息 ©大猫

无论是逐渐适应了城市环境的鸟类,还是迁徙的鸟类,它们的一个特点就是需要近水的环境。一方面,所有水鸟都离不开水;另一方面,一些河湖流域至少在岸边保留了一些鸟类所需要的生境,比如荒地、原生林地、浅滩等。

无论是迁徙的林鸟、猛禽还是水鸟,它们都依赖这些残存的“正确生境”生存。

500

既有荒地又有水,才是很多鸟类喜爱的环境 ©大猫

之所以说“正确生境”,是因为如今大量被人工改造的环境并不完全满足鸟类的生存需求。

500

一只黑卷尾刚抓到了美味的食物,摄于2007年5月

比如一些森林公园多由树种单一的森林构成,除了少量适应性较好的鸟类,如啄木鸟、喜鹊、灰喜鹊等,大多数鸟都会离开,因此很多人工公园里我们看到鸟类种类会变少,一些鸟的数量也会明显减少。

但这种环境可能对人类活动而言是更加友好的,比如干净整洁漂亮、没什么蚊虫。人类城市为了宜居而选择降低生态质量,也是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

500

大斑啄木鸟,的确可以在很多公园里见到它们 ©大猫

沙河属于温榆河水系,观鸟人一般会沿着南沙河和北沙河一直转到水库坝区。

沙河水库是一个历史比较早的水库,竣工于1960年6月。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让这里在被人工改造以后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拥有较大面积的水面和漫滩、沿岸荒地和林地。

500

2008年的沙河,除了树木还有不少荒滩

500

2013年时的沙河,可以看到不仅有水,也有荒滩荒地和林地

这种综合环境比简单的河流流域适合更多类型的鸟类,比如喜欢潜水和浮水的秋沙鸭、鹊鸭等会在宽阔的水面上活动,浅滩适合各种鹭、鸻鹬、沙锥等浅滩觅食的鸟,岸边的芦苇丛和草丛里会有很多秧鸡类活动和繁殖,而岸边的农田、树林则成为很多荒地型和林鸟的乐园。

500

摄于2008年1月,鹊鸭喜欢水面,那时的沙河很适合它们

可以说,沙河是北京平原地区鸟类的集大成者,盯紧了沙河,能够打好北京观鸟的基础。

500

一只红胸秋沙鸭,在水面上显得很惬意,摄于2008年5月

更重要的是,沙河水库位于昌平区,距离北京城区不远,因此成为观鸟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地方。

看鸟的人多了,自然就会有惊喜。2010年11月12日,关翔宇等在北京市昌平区沙河水库北岸记录到北京市新鸟种灰瓣蹼鹬;2014年,爱尔兰观鸟者Colm Moore在沙河记录到了中国新记录黄额燕。

类似的记录还有很多,这些记录奠定了沙河作为北京观鸟点无法取代的位置。

500

甚至还可以在旁边的树上看到纵纹腹小鸮望着灰头绿啄木鸟,摄于2007年8月

02

我住在北京东边,去沙河有点远,因此每年只是偶尔去一两次。

大约十来年前的时候,那会儿的感觉就是沙河鸟很多,冬季的时候猛禽很常见,河岸边的赤麻鸭密密麻麻的根本数不过来;而夏季,南北沙河的河道里各种鹭、黑水鸡等水鸟的数量极大。

500

好几种鹭鸟混在一起,在浅水区寻找食物,摄于2009年7月

500

黑水鸡在浮木上歇息,金鸡独立,摄于2008年6月

为了更加准确地回忆当年的沙河观鸟,我找了两位北京的老鸟人:鹳总(万绍平)和朱长老(朱江)。他们可以说是北京比较早期的观鸟爱好者,从05、06年就开始在北京观鸟。

而那时候的北京鸟况是啥样呢?尤其是沙河,作为他们经常去的一个鸟点,这里带给他们什么怀念?

总体感觉自然是“今非昔比”。概括地说,就是鸟不好找了,适合观拍鸟的地方少了。

500

2013年的小河道,荒草很多

这话怎么理解呢?“那时候沙河两岸芦苇很多,荒滩也多,长满野草。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远远比现在多。尤其是鸻鹬类比现在多很多。鸭类的种数比现在多,猛禽也更容易见到。”朱长老说。

500

彼时鸻鹬的种类也非常丰富,摄于2009年4月

昔日盛况今天很难体会,不过我们可以尝试去追溯。朱长老是研究大气的科学家,我们做保护也会直接从栖息地角度来看问题。

于是朱长老通过朋友海涛找来了沙河的历年卫星高清照片(来源于公开的卫星数据,Maxtar、Landsat等,由谷歌地球云服务免费提供),我们一对比,便看明白了为什么沙河鸟况江河日下。

500

从上至下依次为2003、2009、2015、2017、2022年的沙河卫星图

大家来看一下这个图,我挑选了2003、2009、2015、2017、2022年的沙河卫星图,并在2003年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标记处大家需要去理解的区域:

1.黄色的沙河北岸区域,2.红色的沙河北岸滨河滩地区域,注意这是最近最被关注的“沙河施工”区域;3.绿色的水库西侧南北沙河中间区域;4.深蓝色的沙河南岸岛屿区域;5.玫红色的沙河南岸区域;6.浅蓝色的两岸河滩地。

500

2003年的沙河,可以看到南北都有大片的农田

2003年左右我们可以理解为沙河在观鸟史上最好的时期。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沙河水库南北两岸(1和5)为大片的农田所覆盖,沿河的河滩地(2和6)基本为原始状态的草滩或者泥滩,而两个岛屿(3和4也主要以农田或荒地为主)。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特征是:农田多、树少、建筑少。

500

红脚鹬正涉水觅食,摄于2008年6月

这意味着沙河不光是水体为鸟类提供生存空间,两岸的大片农田可以为大量雁鸭、鹤、大鸨等鸟类提供越冬的栖息地和食物。

也就是说,此时的沙河应该与巅峰时期的官厅水库、密云水库的栖息地结构相似,无论是水域型的雁鸭,农田荒地型的鹤、鸨、猛禽,还是近岸的鸻鹬、秧鸡以及各种林鸟都能找到适宜的空间。

那时候冬季在沙河看到越冬的灰鹤、大鸨等鸟类应属正常,雁鸭类则应该比现在多一个数量级。

500

沙河2003年与2009年的卫星对比图

2009年时已经有很多人观鸟。此时沙河水库景观与2003年相比变化不是很大,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树开始多了。比如区域6的南岸部分,显而易见在河滩上多了很多人造林。其他区域的农田(荒地)也有所减少,林地增加。

500

沙河2003年与2015年的卫星对比图,可以看到原本土黄色的农田区域变“绿”了

2015年是个关键的坎儿。这时候我们能够看到,沿河岸的光滩已经所剩不多,都种上了树。两岸(区域1、5)农田开始减少但还有一些,明显种了很多树。

500

沙河2003年与2017年的卫星对比图,这时岛屿已经几乎全绿了

2017年景观全变。我们看到农田和荒地基本全部变成了林地,旧有的沿岸农田+荒地格局完全被新的林地所取代。

在2016年以前,沙河是个水质为劣五类的臭河,经过清淤改造和大力整治后,我们得到了一个更加适合人类游玩的湿地,但改造后的景观已经不适合很多鸟了。事实上2017、18年以后很多我认识的老鸟人已经不去或很少去沙河了。

500

沙河2003年与2022年的卫星对比图,这时周围已全是树,看起来枯黄是因为拍摄时是冬天,可以看到河水仍在结冰

一直到2022年,我们看到整个景观在2017年的基础上没有大的改变。建筑大量增加,林地面积大量增加。农田和荒地基本消失,沿岸原始滩涂也都种了树。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在树上筑巢的鸟类现在生活得很好,比如苍鹭、鸬鹚、大白鹭等,区域3、4现在就有很多,这些新的人造林给它们提供了繁殖的空间。

500

鸳鸯也在树上筑巢,因此在很多公园都很常见,摄于2008年1月

但如今你要想在沙河看到越冬的大鸨、灰鹤等农田型鸟类,基本是痴心妄想了。

这种景观变化可以解释朱长老的直观感受:由于农田和荒地的减少,雁鸭类种类和数量一定会减少,因为它们在这里的食物来源缺失了一大部分。

很多农田荒地型的鸟类,大的不说,如云雀、百灵等小型鸟也失去了适宜环境,即便有迁徙路过的个体,也无法形成气候。

受到同样影响的是猛禽。虽然现在冬季还是能看到大鵟、普通鵟、短耳鸮等猛禽,但比起当年几百米便站一个普通鵟、灰背隼和雕鸮每年冬季都很固定的时期,猛禽的减少是肉眼可见的。

500

500

虽然像游隼、雀鹰这样的还能见到,但总体数量已经大不如前,分别摄于2008年1月、2007年8月

一个事实就是:在可预见的时间里,这种景观变化彻底改变了沙河的生物多样性构成,而且也不可能回到20多年前了。

北京的平原造林工程改变了很多地方的原始生态结构,这种改变的影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极其深远的。

500

鹗从天空中掠过,摄于2012年4月

03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为什么沙河现在依然鸟种记录甚多?是不是这些改造并不会毁掉沙河?

实际上只要这个水库还在,北京依然处于候鸟迁徙通道上,沙河水库的鸟种记录就不会有很大改变。

那些过路的鹰、鵟、鹗、鸥、鸻、鹬、鹟、歌鸲……依然还是会经过这里。沙河水库及现有的景观依然会给这些鸟一些歇脚的空间。

500

成群的普通燕鸥,摄于2011年5月

而沙河水库下游总体为浅水区,上游面积也够大,因此依然会有大量的鸭、天鹅、鹭、鸬鹚等鸟类能够适应这种水体环境。一般人在感官上不会有太明显的差异。

500

蓝喉歌鸲,因为依然有水有林有灌丛,它们还是会出现在这里,摄于2012年5月

但是注意:有些鸟可真的就会越来越少了,比如鸻鹬、秧鸡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类群。一些依水而居的鸟类,对芦苇、藕田、荒地要求甚高,许多种类的生存空间已经到了快要消失的地步。

500

500

鸻鹬和秧鸡对荒地藕田的需求,使得它们不再选择这里生活(长趾滨鹬、普通秧鸡),分别摄于2010年8月、2010年5月

这些鸟类往往不起眼,不是观鸟人不大会注意到它们,但它们种类繁多、数量可观,它们的种群变化会对整个沙河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沙河的生态环境要不要保护和修复?这一点毋庸置疑。

500

如图,这片狭窄的地方就是仅存的荒地

我们回到地图上来。现在非常明显的是:红色的区域2,是目前沙河硕果仅存的沿岸荒地。而这片区域也正好是现在争议颇多的沙河湿地公园项目的施工区之一。

在沙河湿地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方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的网站上,我们能够看到两个区域2改造后的效果图:

500

图里的4.九曲流觞,就是我们所说的区域2 图源网络

500

设计效果图,这个看上去很蜿蜒的地方就是区域2

我不知道最终的设计是否会和这个设计图效果相似。也不知道这个设计在多大程度上考虑了生物多样性的需求。但总体看上去这更像是一个公园的设计,而不是一个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的荒野化设计。

这些弯曲的水道似乎不符合任何一种鸟类的生存需求,河岸如果把滩涂、植被规划设计好了,可以为鸻鹬所使用,但留下的空间过小,人类可到达范围太大,留给动物的空间太小,因此也不理想。

500

像家燕这样伴人而居的鸟类可以适应,那其它鸟类呢?摄于2007年5月

当下很多湿地公园的设计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忽视了动植物生态习性,曲解景观生态学上的“生境多样性”概念,随意开挖“肠肠肚肚”形的水陆结构,人为造成高质量生境丧失和栖息地破碎化。

500

东方大苇莺,就好像人类也喜欢端正的房屋户型一样,扭曲的水陆结构也不受鸟类的青睐,摄于2008年5月

我看到一些报道说该工程的环评报告里,鸟类种类的记录远低于沙河实际水平。

事实上这不仅反映出调研缺位,更重要的是反应出对生物多样性的忽视。脱离开各种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这些使用沙河湿地生境的对象,脱离开每个斑块的面积谈生境多样性或异质性,都属于舍本逐末的形式主义——生态修复只是一个帽子,工程建设本身才是实质。

在增加工程量、做大项目投资规模的同时,设计费用也会相应提升,然而输家却是生物多样性,长期来看这样的账算得并不划算。

500

一只躲藏在草丛中的黄苇鳽,摄于2007年8月

事实上现在的区域2也不是一个特别理想的鸟类栖息地,比如人太多、植被结构不合理、滩涂面积太小等。

500

中杓鹬在荒地上停歇,摄于2008年5月

只是放眼整个沙河水库,也只有这块地方还有机会进行栖息地修复,使之能够更加接近多种鸟类的栖息环境需求。就如我们在卫星图上所见,其他的地方都已经成了树林或绿地,没有再去改造的空间了。

500

比起树林,白腹鹞也更喜爱荒地,摄于2009年4月

如果沙河湿地公园项目能够从提升生物多样性、平衡游客欣赏自然需求的角度出发,完全能够让项目本身得到一个更好的设计方案。

再次强调:并不是沙河湿地不需要修复整治,而是需要一个真正有利于提升生物多样性的修复建设方案。

500

500

500

500

在这里有或曾有过那么多的鸟(依次为棕扇尾莺、大杜鹃、理氏鹨、中华攀雀),分别摄于2007年5月、2008年5月、2010年5月、2012年5月

事实上区域2的面积比起2003年还增大了不少。这让人更加期待这块地方能够被好好使用,从提升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去打造一块真正恢复自然原真性的湿地。

北京供人游玩的公园已经很多,就算是沙河也不少,但我们最稀缺的是这种鸟类、两爬和昆虫喜欢的正经湿地,如若造成,功德无量。

500

西黄鹡鸰,羽毛的亮黄色十分耀眼,摄于2010年5月

04

事实上还有一张图,是1985年的卫星照片。那时候的卫星成像很差,看上去模模糊糊的。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会惊叹道:哇,原来沙河过去是这样的!那会儿得有多少鸟啊!

 

500

1985年,几乎完全由荒地和农田构成的沙河流域景观

感谢鸟友朱江(朱长老)为我们提供高清卫图和精彩的鸟片,以上鸟片除标注外,署名均为朱江。

所有卫星图原片打包提供下载(提取码CFCA),如有需要,请点击阅读原文

也感谢闻丞老师对本文的专业指导和勘误。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