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了计划——西方国家对底层的阉割

布热津斯基的著名战略理论,“奶头乐”理论,早在上个世纪就被西方国家或直接或间接地运用,核武平衡有效地防止了大规模战争,而“奶嘴”成功地缓解了西方国家内部因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导致的阶级矛盾,在中国崛起之前。

奶头乐计划不是一个建设性的计划,而是一个负向的、“鱼与熊掌”的方案。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之中,如何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性就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无可回避的问题。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增加、多数人的诉求不能得到满足是资本主义社会崩塌的前兆和直接原因,而“奶头乐”计划的实施就是用发泄性娱乐和满足性娱乐打消多数人对社会的合理诉求,仅保留最基本的诉求,这样的精神鸦片计划在实操层面上指向过度的社会福利,教育的阶级化,不正常的娱乐等措施。

但是,这样做也是有代价的。对大众的麻痹会逐渐削弱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在国际上逐渐失去竞争力,为其它国家提供腾飞的机会,最后的结果就是低端和高端生产被其他国家全面超越。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世界发展史,可以发现这一过程一直在进行,且很难抵抗。

1949年到1978年,中国一直处于国家发展的第一阶段,即政权并将生产规模控制到与技术、制度和个体生产力匹配的合适大小。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全力发展经济,基础生产力得到了大力发展,先后经历了第二三阶段,即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改善来解决产业单一,产业低级,生产混乱等技术和制度问题和改善制度使生产关系匹配新的生产方式。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就一直在争夺基础生产权,即低端生产市场。1991年之前,冷战使西方国家忙于意识形态竞赛,社会分工明确,社会基础反而在竞赛之中得到巩固。1995年,布热津斯基在旧金山向西方世界“及时”献计,针对日趋严重的“二八现象”提出了“奶头乐”计划,从此,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基础生产力在“来自高层的背叛”下,开始了不可逆转的缓慢下滑。中国完成了改革开放,第二次解放了生产力,于是开始在国际上与西方国家开展基础生产产业的竞争,乘着全球化的浪潮慢慢将西方生产变成中国制造。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转型升级就是中国向高端全面进军的开始。在中国抓牢了基础生产力市场、稳定并提升了基础生产力以防止本国的基础生产力因级别过低而被国际上其它的发展中国家轻易替代之后,中国还确定了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大战略,攻克卡脖子技术、使产业多样化、提升生产力级别。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却在想用冷战红利,对自己的贫富分化、生产权外流等社会矛盾的深化熟视无睹。结果就是,在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中国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西方国家在基础生产和市场上的国际地位,还在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上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仍然在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展现出了西方国家从未见过的活力与潜力。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就是靠西方国家这一漏洞才有了这样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靠的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和无数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

“奶头乐”计划还间接地深化了社会矛盾,助长了二八现象的深化和美国各阶级的分裂。基层的生产力减弱,生产权和资本就会外流,特朗普上台、“让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单边主义、国会山事件等,这些都是这一矛盾的集中爆发。当然,欧洲大部分国家有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作为靠山,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工业实力仍然存在,矛盾仍然可以用福利和经济政策等来化解。

“奶头乐”计划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化解社会矛盾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发展生产力、发展市场、发展制度,而不是逃避问题,其实这就是中国一直在做的事情。那为什么西方的人们就不走这条路呢?最终还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选出了一群自私的人领导一个国家。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