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龟”当青椒、名校“土博”当辅导员?高校招聘引争议

近日,石家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公开的2022年选聘拟聘人员名单,引发网友热议。

名单上,14位拟聘用人员均为博士,大部分毕业自地方强校甚至985名校,与如今高校教师“内卷”的大环境比较吻合。但其中还有3位海归博士分别毕业于俄罗斯、菲律宾、韩国等三所在中国不太知名的大学,被不少网友质疑是“水博”。

500

与此同时,近段时间,清北等名校博士去当辅导员的例子却是屡见不鲜。

4月下旬,河南大学公开了一批博士辅导员的拟聘用人员名单,不乏北大、武大、中科大等名校毕业生。3月,东南大学公开一批辅导员拟聘用人员名单,也是清一色的“双一流”博士。早前1月份的时候,浙江大学公布的2022专职辅导员拟录用名单中,除了20位名校硕博,甚至于在替补名单中,还有39名博士来自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85名校。

因此,也有网友产生质疑:名校“土博”还不如国外“水博”?这不公平。

但事实当真如此吗?塔子不以为然。

毕竟二本院校的青椒和“双一流”高校的辅导员很难在同一个维度进行比较。

何况,高校不傻,招聘条件一般都有科研成果的限制,不会仅凭毕业学校去判定求职者是否为“水博”。求职的博士也不傻,选择普通高校的青椒或者“双一流”的辅导员,都有自己的理由。

至于为什么一个普通本科院校的招聘能引起广泛的关注,这跟目前高校招聘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01 “水龟”挤占“土鳖”就业机会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王凌峰研究员认为引发关注的原因很简单:近年来一些国外水博士(王凌峰称之为“水龟”)回国不公平竞争,挤占国内博士(网上一般戏称为“土鳖)就业机会。

500

“水博”现象,屡见不鲜

在王凌峰研究员看来,“水龟”大概分两种:

一是一些高中学习不好、知道高考不行但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会让孩子出国留学,然后曲线救国,以海外身份回国读国内的重点大学。

二是国内已工作人员海外混学历。近年来,国内一些人(比如部分高校行政人员)去韩国、东南亚(如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的一些较差大学混个文凭,回国却是所谓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报道并不少。

而对于这些“水龟”为何在如此“卷”的招聘环境中还大有市场,大致有两个原因:

一是招聘关系户。

二是一些条件比较差的高校为了提高师资中博士比例指标,也会考虑招聘“水龟”。

“原则上,科研强国地区如美加、西欧北欧、南欧部分国家如意大利与西班牙(具体国家地区此处不细论),认证高校数量可以多一些。非科研强国的国家地区,如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认可其前国内3名高校即可,个别国家可以完全不认可。”对于“水龟”的现象,王凌峰研究员认为“教育部门应该尽快提高国外高校博士学位认证门槛,以适度保护国内培养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同时打击招聘腐败与灰色行为,营造和谐社会。”

02 名校博士争当辅导员,不傻

对于名校博士扎堆应聘辅导员的现象,相比于“学历贬值”的说法,“自然竞争”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拿浙江大学为例,根据学校2021年发布的招聘启事可以看到,辅导员岗的招聘条件只有两个硬性指标:中共党员和硕士及以上学历。也就是说,拟录用名单出现名校博士扎堆的情况纯属自然竞争的结果。

再来看看学校公告中的薪资待遇一栏:

500

仅此两项,也就能看出名校生争相进高校当辅导员的一些原因。事业编、免费住房、专项津贴,在杭州这样的新一线、浙江大学这样的985高校,对于博士毕业生而言,确实诱人。

受疫情影响,近两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越来越多的硕博毕业生,寻求更加稳定的工作岗位。进高校自然是首选。况且,取消事业编制是大势所趋,目前给编的高校越来越少,不少博士求职者挤破头也想去高校占坑。

2022年国考的报名人数突破200万大关,考研报名人数突破462万,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此背景下,博士抢占高校辅导员的岗位,也就不稀奇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