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愿意躺平,就是吃低保也能过上7、80年代的生活
【本文来自《我是过来人,坦率跟大家说,改开前的生活没有如某些人说的那么好》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森林学徒96
我认为只说价格,不说消费数量,是不恰当的,因为衡量我们生活质量的不是价格,而是数量。
我对很多判断也不认可,比如“都是现在金贵的无农药、无激素绿色食品”,当时应该也是有农药使用的,何况,难道农家肥就真的那么好?我曾经从事安全体系认证工作,我深深的相信,每1分的安全改进,都是建立在成本投入基础之上的。
比如“无房贷、医疗、学费压力,养3~4个孩子不费时”,要注意到这是一种非常低标准的,如果你还是使用当时的标准,比如没有产权的住房,比如不择校和培优,比如不在乎三甲还是社区医院,我不认为现在养活3~4个孩子,会比当年费力。
不错,当时生活只能说能过的去。本人父母双职工干部,子女三个,家庭月收入90-100(85年左右),单位分配住房(3室)加一个小厨房,公共卫生间,面积约50,小学时父亲在工地,家里基本上吃食堂,吃饱是没问题,每天一顿荤菜还是能保证的,食堂回锅肉一份1毛2,肉丝或肉片2毛(一勺的分量),包子1毛一个,而且食堂还自己潲水养猪,一年大楷出栏2-3头,米、面、油、肉、糖等全部凭票定量购买,米面大约1毛2(32斤/月),肉大约5毛半斤/月,过年每人特供1斤肉,糖、油大约半斤。
零食就不奢望了,一斤水果糖要吃一年。水果当地产的柑橘能吃上,苹果等算奢侈品了。记得单位上有援非职工回来时带了点香蕉,机关的小孩一人分了一个,那个味道现在都还记得。夏天撒泼打滚的话能不定时吃上一根冰棒(白糖的两分,牛奶的5分)。
家里家用电器20CM的小电风扇有两个,除了能转,什么功能都没有,收音机一台,平时听听评书算当时唯一期盼的娱乐。上初中后买了一辆自行车,150元加侨汇券(没券的话要贵40-50)医疗的话一般的头疼发烧包括家属在单位卫生室治疗没任何花费,大病想住院的话还要找关系排队。
衣服印象中小时候都没穿过什么新的,一般是父母的工作服改小或上面穿剩的(老幺的悲哀)。读书按就近原则,可以转学,学费2块五一期,杂费加书本费大楷五元,直到高中也才几十元,老师假期补课都是自愿而且不收费。
读书压力的确低,考不上高中大学可以读技校、招工或顶替,当然一般的城镇居民没这个待遇,这个是有名额限制的,本单位一年分到地方上的名额也就几个。所以说是否有压力要看你自己的需求,只要愿意躺平,就是吃低保也能过上7,80年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