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的长期自然地位就是世界第二,超美是目标,中印经贸合作潜力无限
最近舆论对印度编排太过,所以我要给出真实数据和趋势。高温缺电等都是枝节问题,印度经济的长期自然地位就是世界第二,超美是目标。中印经贸合作潜力无限
1. 中印之间由于印度的心理问题,一度冲突很大(近来出现缓解迹象),印度方面不断各种恶心人的小动作(如冻结小米48亿巨款,已解冻),中国群众感觉很不好。
2. 以前有“印吹”现象(如说印度免费医疗),早就沦为笑料。但是近来出现了很多不了解印度的投机引流现象,发现群众喜欢看印度的坏消息和奇闻,就不断提供。如四男子轮奸蜥蜴,女孩被强奸进警局又被警察强暴。还有一些经济类数据和新闻,高温缺电电厂没有煤。
3.
这样不断炒作,就会觉得印度十分落后、毫无希望,轻视敌视情绪上升。中国官方和印度的政策始终是一贯的,平息冲突,经贸往来数据势头很好,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少有的独立自主发展的,中印关系很重要。群众需要了解真实的印度,看大方向,而不是被情绪炒作带歪忽视真相和大趋势。
4. 实际上印度经济数据向好,莫迪的改革逐渐见效,持续增长趋势已经出现,很快将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种种问题,疫情超额死亡400多万人,这都不会影响印度依靠14亿人的庞大市场和增长动力不断发展。
5.
就如最近的高温缺电,是印度常见现象。发电厂产能其实足够,建电厂的钱是有的,煤也不缺,自产或者进口都没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煤炭运输受限于落后的交通体系,导致燃煤电厂利用率日常就低到65%,而不是一般的80%。这种发展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莫迪政府对基建投资力度远超上届国大党政府。整体节奏就如中国90年代,问题不断但是进展也不小,印度人整体心气已经是发展叙事的,莫迪支持率远超以往的政治人物。
6.
总体来说,印度发展需要摆脱以往的南亚霸权心态,和平友好老实做生意。投机反中,让美日给好处的想法注定无法成立,发达国家不可能给印度多少好处,人太多,成本太高。印度必然需要中国成本合适的各类发展资源,扩大经贸往来,就如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认清中国相对发达国家的巨大优势。
印度糟糕的营商环境,基本上是谁去谁死,不仅仅是中国,欧美列强到印度去也照样被黑的。
印度的电煤储量很大,半年的雨季中是不可无法生产的。即使全年能挖煤,也已经不可能得到先进的火电技术了。
至于印度到底有多少有效人口1亿+or10亿+,莫迪大仙也弄不清吧?印度按10亿++级别的人口,其市场远远不如人口只有其一半的东盟,兔纸跟东盟的贸易额虽然目前跟欧洲差可不多,但东盟潜力巨大,,,所以,兔纸经营东盟后院,大力开拓东盟市场,是目前最优解。
目前就GDP总量来说,就是中美两家争雄,没有第三家的,也看不到有第三家能够参与进来的可能。日本德国号称第三第四,其实和中美的总量相比,中间是有着巨大的鸿沟的。以印度的体量来说,想要实现GDP前两名三争二的局面,就必然实现全面的工业化,那么印度实现全面工业化有可能么?我个人认为是没可能的。
工业化的本质其实就是少数人就可以生产出绝大部分人所需要的商品(包括粮食等农产品),这个“少数人”一旦超过一个阈值,就必然产生商品滞销,进而产生经济危机。而人类目前为止,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只有两种——1:被动等待经济危机淘汰掉一部分产能(这部分产能未必就是落后产能);2:发动战争,主动打掉一部分产能。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认为是人类主动打掉一部分产能达到新的供需平衡。这在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已经无数次被验真了。以人类目前的智慧,还没有找到第三种办法解决生产过剩产生的经济危机。
那么,以印度的体量,一旦实现全面工业化,人类如何解决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或者说,谁会主动把自己的市场份额主动让给印度?要知道,中美和第三名之间是存在严重断档的,即使印度把日本德国的市场份额都吃下去,也就刚达到中国GDP的三分之二左右,仍然存在一个不小的差距。再把英国的份额都吃掉,才刚刚和中国持平。但这可能发生么?
即使未来美国因为美元霸权倒塌,GDP大幅萎缩(让出市场份额),印度有能力吃下去么?美元霸权倒塌导致美国让出的市场份额,必然是以打到美元霸权主力为主的某东方大国吃下美国让出份额(欧美作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主力,理所当然吃到了苏联解体的最大红利)。而这个某东方大国会是印度么?我很是怀疑。如果不是,某东方大国是活菩萨么,要给印度做嫁衣?
如果以2021年的世界各国GDP总量为标准,说印度能够充填中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断档,达到10万亿美元左右的GDP,我也认为有这个可能,但要说突破这个鸿沟来争第二,怕不是痴人说梦
第一个门槛是人均2000刀,GDP3W亿刀。我把这个门槛叫做低等收入陷阱。没别的意思,就是针对印度。这意味着印度需要大面积的建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手工业,并且有良好的物流通道。劳动密集型企业意味着工人可以不认字,但是需要服从分配,吃苦耐劳,愿意一天工作十二小时去和东南亚竞争。而东南亚接受了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结果疫情一来,这些工业又流动回去中国了。东南亚的基础比印度好那么多,尚且不能从中国引入劳动密集型工业,印度有什么优势从东南亚拿走这些呢?
第二个门槛是人均5000刀,GDP6W亿刀。这个门槛叫做中低收入陷阱。这个意味着需要在印度全国建立普遍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并且至少有三分之一开始向中端产业迈进。需要至少有中国一半的基建。印度引入的那些各种集成工厂,比如苹果、小米、OV的生产厂,需要大量的工程师,吃苦耐劳并且至少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工人。在这个级别上,印度面临的最大对手是中国。中国会把那些中端制造业转移出去吗?
第三个门槛是人均1W刀,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当印度达到这个水平之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就会视印度同一块大肥肉,那时候西方国家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会非常好,给人给钱给装备,只求巴基斯坦没事就在印度边境开个战,好让那些投资印度的资本转移到欧美去。
以印度的体量+社会现状,加上各种GDP算法,加上刀贬值,冲破2000刀还是有可能的,但是也就是这样了。人均4000刀就是印度的天花板。不能更高了。
1、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体人群,只有白人和黄色人,别说什么种族歧视,也别提美国的民主包括了各个肤色,美国成世界老大时白人主导;
2、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所信仰的宗教或所遵从的文化,只有信上帝和中华文明,各位不信自己去数,唯一另外以色列,这个也因为以色列不是世界级玩家;
3、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遭遇的围追堵截,印度会同样遇到,即美国面临中国的崛起和被超越成为世界第二都如此歇斯底里,会心甘情愿再成为世界第三?欧盟会愿意顺排第四?日本会愿意在亚洲老三?你自己会甘居人后?
4、中国崛起是世界产业链转移和自身不断的努力,即机遇和能力共存的结果。印度还会有这样的机遇吗,谁会给这种机遇,美国?欧盟?日本?参考第三条理由。即便是产业链转移的机遇,那应该是谁来转?中国?别提说明美国、欧盟、日本,看看美国希望芯片都转回美国,制造业转回美国,就知道谁会转移?美国、欧盟、日本共同发扬国际主义,帮助印度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玩家?
5、再有个不得不提的,碳达峰和碳平衡,这个真是个高尚的理由,到时候,制造业碳能不能成为一个严格的标准来限制其他后来者进入。中国为什么这么坚决的开始双碳目标,想想就明白。再看看印度的现状就会明白了。
——你还真别说,印度除非爆发大型革命,否则还真跨不过去。更别说还有种姓问题,那才是真正要命的。既得利益者和无产者之间的对话,恐怕永远都不会和谐,印度的立国方式——非暴力不合作——决定了他们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是上层统治者的身份由外国人变成了印度人,其社会的最大矛盾仍然长期存在。
1、印度的发展不是我们中国人决定的,但是是世界决定的,世界根本没那么大的市场能同时容纳中美印,世界的能源和原材料也容不下和中国同样工业产能的另一个国家,除非大型产业革命,比如可控核聚变技术被攻克。
2、正是因为都在发展,所以印度没机会追上。能源和市场的争夺,必然导致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产生,如同现在的中美和以前的美苏。
3、当矛盾产生的时候,当然要靠着对手的缺点击败对方了。就像美国想要通过中国的缺点来击败中国一样。
印度的巨大问题,你一句“可能被解决”就带过了,呵呵。
分析社会问题、世界政治经济问题,最忌带着感情喊口号,而你和本文作者不仅喊口号,还直接用假设把难题一跨而过,一个这么大体量的国家要是真的全靠想象中的概率——不是绝对不——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话,那世界就不会有乌干达这样的国家了。
正常的一面在于,亚洲已经有了很多崛起的先例,除了中国和日本之外,之前的四小龙和四小虎都有过快速的发展,所以下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在亚洲很正常。仔细比较这些国家和地区,会发现他们开始的劳动力成本都低,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发展起来的,这是他们优势的一面。但如果仔细来看,会发现这些国家要么由于规模有限,有发展性但没有威胁性,香港和新加坡;要么缺乏深化发展进入产业高端的实力,如泰国,要么能够进入高端但缺少独立性,如日本、韩国和台湾。
结论就是,这是国家和地区在承接外来产业时就能够确定对产业移出的国家是可控风险的,发达国家转移产业也是要风险管理,避免反噬的,所以日本的半导体可以被打压,东南亚可以被金融危机收割,都是控制的方式。
目前能够做出突破的就是中国,因为改革开放时完整的工业体系,高素质的劳动者,大量的科研人员和政府的强执行能力,可以说既有潜力,也有发挥实力的制度,所以能够进行赶超,能够快速的突破限制。
很多认为越南和印度能够对中国形成重大挑战的认识来自于其与中国的一些相似性,如制度和政府的执行力,如人口和市场的规模。
对比这两个国家,越南国家独立,政府执行力强,劳动力丰富,但规模有限,并且长期战争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属于潜力有限,但能有效发挥的选手,现在他处在快速发展期,但会后力不足,难以完成产业的升级。
而印度正相反,具有人口规模和市场广阔的优势,但由于缺少中国和越南的革命,所以没有破除很多内部的旧制度,限制了其潜力有效的发挥。例如印度不缺少理工人才,但由于本国缺少发展机会,很多都外流了,最后美国硅谷有很多印度的CEO,中国也有外流,但随着经济发展也回来了很多,同时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难,之前与日本合作的高铁连征地都不能完成,劳动力成本低但工会实力过于强大。印度就像战国中的楚国,国家很大,灭国很难,但国家整体实力弱,缺少内部的合力。
我认为可能不少人低估了中国突破西方限制,获得产业升级机会的难度,对我们的一些潜在优势认识不足,如国家的独立等,外媒炒作印度和越南是很可能是为了制衡中国,我们自己应当有更准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