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人上一年级的话,顶多能有十人上高中,这是90年代初的大学生过去经历?

【本文来自《七十年代红烧肉两毛一份,好吃的邪乎,香得一塌糊涂!不要肉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蚊评
  • 你是农民吗?纯靠意淫。我老家黑龙江农村为例。

    菜地是可以种菜,但是一年也就夏天那么点时间。而且菜根本跟不上需求。比如茄子,能吃的时候就那么几天。又没有冰箱,到秋冬春天,完全没有绿色蔬菜。就算酸菜土豆,也不可能每天都吃上,秋冬开始,主材就是咸菜。对了,刚分田地的时候还以玉米饼子为主餐,偶尔能吃上黑馒头。,过年才能吃上纯白面的馒头,一年能吃上饺子的次数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

    连吃都是问题。。自己打井?有钱打井吗?真实情况是,村里有一口大井,农村的壮劳力每天早晨出4个人,摇一个大辘轳,然后打上水来灌倒一个大井边一个大水池里,村里人去挑水。如果谁家有个水车,都算富人了。所谓水车,就是一个汽油桶,用来装水而已。

    的确是养鸡,养鸭,但是很费工夫的。春天孵化50左右只鸡,到秋天最多就剩下十几只甚至个位数,更严重的全部死光。其余的要么被什么猫狗吃了。要么就是得什么病死了。

    鸡蛋鸭蛋的确不花钱,但是想想鸡蛋自由。那是做梦呢。鸡蛋都是赞起来,用来换钱的。钱用来买油盐酱醋,茶就别寻思了。还想吃鸡蛋,只能过生日的时候家长给煮一个,或者过年的时候做一盘煎鸡蛋。

    宅基地到是免费的。不过房子都是土坯房,冬天透风,夏天漏雨。

    无无儿女的五保户大队到真不会放弃不管,不过根据我上边描述的生活状态,你们自己脑补一下这些孤寡老人啥生存情况吧。

    赤脚医生村里真有1-2名,随叫随到也基本上能做到。但是,看病的手段,无非就是打针,一般是链霉素,不管用就是青霉素。再然后挂一个吊瓶,在我的印象里,挂吊瓶约等于差不多快死了才上的手段。合作医疗是啥?

    上学是免费的吗?算是吧。但是我的记忆里每年入冬手脚耳朵就开始被冻红肿了。当春天来的时候。奇痒难耐。这里推荐两个个治理冻伤的民间偏方。好使不好使的自己看着办,第一个是用干茄子杆熬开水,然后泡脚,第2个就是用干辣椒烧开水泡椒,我也说不准是开水好用,还是辣椒茄子杆管用。反正好像有作用,不过我觉得是烫的同感代替了痒感而已。

    然后就是读小学,小学一般读到34年级,就有开始辍学的孩子了。到了6年级,保守估计有10-20%的掉队。连小学毕业都完成不了。然后上初中。以为人人都能上初中吗?做梦。淘汰从上初中就开始了。一般家庭的孩子学习不咋样,家长和孩子自己都知道了。小学毕业后,就自然的进入社会(种地)了。剩下一部分家长或者孩子不甘心,然后考试。考试还要筛选掉一大部分呢。这样粗略估计。一个公社(乡)如果1年级有1000个孩子。那么初一大概有50-100个孩子 而已。看看这淘汰率。然后初中3年,至少一半孩子又掉队了。智商和努力不够加上青春期贪玩。到了升高中的时候。也就剩下100人左右,还分快慢班。最后能升上高中的,也就几个人。也就是说,1000人上一年级的话,顶多能有5个人上了高中。另外995个都流入了社会,重复父辈的生活。这就是当年的农村孩子的生存状态

    而这5个学生在高中又面临一波淘汰,最后当年能考上大学的顶多占比0.5个人还包括中专!你没看错,就是中专。

    现在的大学,黑龙江的话,我了解的情况是,只要能读到高中,总会有一个大学收留的。无论你考多少分。

    所以,当年值得怀念吗?所谓当年是当初那0.5个人成了城里人,赶上红利了。坐在明亮的咖啡厅喝着咖啡,回想一下加了100层滤镜的美好时刻吧。。

大体差不多,我有黑龙江伊春林场的朋友,父亲早世,母亲拉扯二个孩子长大。确实是穷,第一次跟他工作接触,三四件毛线衣套在身上(那时九十年代中,我朋友圈普遍上身三件套,即内衣、羊毛衫、外套。全身加起来不如我一双鞋。家里将他培养出来不容易,他过得也不容易,80%收入寄回老家给弟弟上学费用

        

他说的教育跟你说的一样,农村小学一般读到3、4年级,就有开始辍学的孩子了。到了6年级,估计有5-10%的掉队。连小学毕业都完成不了。然后上初中。初中需要去集镇住校,.一个公社(乡)如果1年级有1000个孩子。那么初一大概有200-400个孩子 而已。看看这淘汰率。然后初中3年,至少一半孩子又掉队了。智商和努力不够加上青春期贪玩。到了升高中的时候。也就剩下100-200人左右,还分快慢班。最后能升上大学的,也就八、九个人。也就是说,1000人上一年级的话,顶多能有十个人上了高中。这是九十年代初的大学生过去经历

         

七十年代,不过菜的事情需要商榷,茄子、西红柿辣椒什么的,可收获期还是很长的,单个品种连续一个月正常,基本伊春市五月下旬-十月上旬菜地还是有保障的,其余时间大白菜(咸菜)。农村蔬菜没问题的。至于鸡鸭蛋,我只能说可能家庭负担重了,需要鸡蛋换钱,那时,花的钱是很少的。鸡蛋自由是能做到的。假定十只鸡,一天五个,够人均一个蛋了。除非特别急用钱,东北地广人稀,步行到集镇买卖还是很远的,农民觉得不值得。要卖也是卖点口蘑木耳等干山货跟腌制野味

热门评论 1

  • 白马菜农 病退小职员 作者
    洛阳亲友如相问
    我就是90年代初考大学的人。我觉得楼主的这个比例是错的。1%的比例是不对的。农村我不清楚,但城市,7%的比例无论如何也是有的。
    农村最大问题是集镇才有中学,跟城市初中也就是小区或厂区步行距离不一样的。这零散村组到集镇距离,现在看没多少,几公里吧,但步行,孩子最少一个小时,远的二个小时也是正常,而冬天,五点半天黑,早上七点天亮。
    这就涉及住宿学校,住宿费加食堂开支对很多农村家庭当年来说是很大负担。大多会存壮去弱,如子女多的,可能女孩就被放弃了。入学基数低,加之教育水平差距,农村跟城市七倍差距能理解
            
    我上学时,同宿舍还有偏远农村来的,基本不去食堂,就是喊我们给他打白饭,自己在宿舍吃家里的带来的咸菜。《平凡的世界》说的是八十年代初生活,如孙少平上大学估计还不如我大学校友。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9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