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失败的印度计划生育却被人叫好?
【本文来自《我从来不认为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错误》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肆意追风
反对计划生育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个啥。每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完全不同的人口结构。但如果没有80年代的计划生育,中国根本发展不到今天。
中国的人口结构在2013年发生决定性逆转:劳动力供应由增长开始转为下降。我毫不怀疑,若干年后人们回顾这段历史,会发现2013年这个时间点近乎完美,早几年晚几年都是灾难性的。
巧合的是,按照各项人口指标与中国的历史指标对比进行估计,印度大约在10~15年后迎来他们的2013。接下来的十几年,通过对印度的观察,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没有计划生育的代价是什么。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首先中国的人口红利会晚若干年到来,至少晚十年,因为90年代是这一轮的自然生育低谷。由于大量的儿童青少年同样是社会抚养的负担,年轻并不意味着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只出现在生育率快速下降形成的枣核型人口结构中。印度的人口红利来临的时机就比中国晚了二三十年,客观上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窗口。
其次,80年代出生的大量儿童,会在2000~2010年前后进入劳动力年龄。这一段时间以及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我们的经济必须达到极高的增长速度,因为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岗位是强相关关系。经济增长慢失业率就高,社会就不稳定。由于人口政策和经济转型,中国实际提前了十年左右进入“被迫高增长”的阶段,大约从1990年到2010年,期间多次“保8”,就是一种为了保稳定,就必须保增长的基本逻辑。印度目前就在这个阶段,需要保持高增长,同时还要进行经济转型,发展能够容纳更多高质量岗位的制造业。但是印度在这个阶段的人口和劳动力远比中国要多,就业压力和经济增长压力比中国更大。可悲的是印度这十年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至少是远远达不到中国同一阶段的水平的。事实上印度2010~2020的增长速度不仅比不上中国1990~2010的速度,甚至比中国2010~2020的速度还要略低。要知道中国在同一阶段需要保8,而对印度来说保8是绝对不够的。有些人只看到了印度近年来的发展成就,但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成就对于印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要知道中国持续了30年两位数的高增长才闯过人口红利期,以印度的体量和人口结构,如果不能比中国做得更好,凭什么奢谈未来?目前的印度就业形势很差,社会财富积累缓慢,经济增长效率低下,经济转型缓慢。这些矛盾在不够快的发展速度下不断积累,等待爆发。
现在阶段的中国,是又一次经济转型期。从2013年人口转折前后,我国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含义就是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强力刺激出来的高增长已经无法维持下去。为了完成新一轮经济转型,必须把钱投入到该投入的领域,而不是大水漫灌让大家都抢着挣快钱。但这样就会让经济慢下来,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恰恰2013这个节点就给了我们慢下来的底气。最近这十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造在全世界全部产业链中都发生了地位跃升,在全部科学技术领域都取得了明显成就,大量的科技和工业门类成为世界第一,短板慢慢的集中在有限的几个领域之内。能够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源自前一个阶段积累的资金、人才和工业基础,另一方面也源自人口结构变化对政策的解绑。印度目前还处于被迫高增长的阶段,但是要想高强度投资,没钱;好不容易投入一些资金,效率太低;人才积累就少,大部分还跑路;工业基础抢不过中国和东南亚,甚至抢不过非洲。打脸印吹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印度人吹过的牛摆给他们看,我记得风闻有人贴过老仙上台以来吹过的二十几个大项目(当然这不是全部),真正能做到的一个都没有,能完成三分之一的都没几个。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着眼点都在于嘲笑老仙吹牛,但我真的建议印度人好好查查做这些项目的钱都到哪去了。吹三万公里的牛,怎么说也要花一万公里的钱,结果修成一千公里的路,老仙就能把这一千公里的路吹成开天辟地的政绩,敲锣打鼓跑去剪彩。刨去政治操弄不谈,这样的投资效率,国力怎么才能积累起来?人口红利期的各种社会矛盾怎么化解?十几年后转折点到来,拿什么去应对?要知道,印度的2013,面临的老龄化问题远比中国的2013要更加严峻。
可以想见,十几年后印度的2013到来,为了防止经济和社会崩盘,印度政府也只能硬着头皮刺激经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呵呵。届时如果印度被迫依靠即将逝去的人口红利硬顶老龄化社会,后果是什么?时间会给我答案的。
透过印度的例子可以看到,“计划生育”政策其实处于一种微妙的悖论中:成功的计划生育有利于工业化,而工业化的成功却又反过来声张“计划生育”的多余;失败的计划生育阻碍了一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而爆炸的人口和失败的工业化又恰恰证明了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甚至可以说,成功的计划生育到头来会被认为“多余”,而失败的计划生育被认为“必须”,这也许正是计划生育如此具有争议性的原因。这个悖论有点像伊格尔顿所解释的马克思主义的遭遇,马克思预言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的毁灭,这种危机感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改良,从而延续了生命,避免了毁灭。
获得冷战胜利的资本主义国家志得意满,反过来嘲弄马克思是多余的。后生者往往站在历史情境之外看问题,从而得出扭曲的结论。
摘自:毛克疾:为什么失败的印度计划生育却被人叫好?
https://www.guancha.cn/MaoKeJi/2015_11_04_3399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