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遇袭一事的几点拙思
昨天下午,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的班车在校内遭遇了袭击,造成三名中国籍教师不幸罹难,令人痛心。
印象中这些年,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孔子学院的对外交流不止受过一次人为的干扰甚至破坏。但像卡拉奇本次事件中,袭击实施者的身份标签、遭受袭击的对象,以及袭击本身的烈度均是前所未有,也由此引发个人一些延伸性的看法。
首先是袭击者有别于过去人们对恐袭实施人员的刻板印象。很多时候提及这部分人,我们总很容易代入一些基于传统案例的要素对其进行侧写,譬如袭击者清一色的低文化程度、收入极少、成长背景相当恶劣且复杂,同时绝大多数是为男性。但这次正好相反,随着当地官方和媒体的调查,袭击者的身份指向了一位名叫 “Shari Baloch”的青年女性。可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本人不但具有双料硕士的高学历背景,现在一所小学任教,而且家庭条件良好。从家庭成员的角度来看,她不仅已经结婚,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分别是八岁和五岁。另据当地报道,她的父亲是一名政府机构的主管,曾担任了三年的区议会议员。她的一个叔叔是一位作家,并拥有教授职称。其丈夫则是某个医院的牙医。很明显,袭击者所在的家庭不少成员都受过高等教育,其经济条件也大致符合中产阶级的水平。可她偏偏选择了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不归路,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学历背景的高低,家庭状况和物质条件的优劣,并非与是否加入恐袭的行为存在绝对的正相关逻辑。相反,随着国外某些地区的局部动荡,或者当地社会危机的显现、外界的策划和干预,常人印象中越不可能成为执行者的身份人员乃至这类人群,反而越有可能成为有心人利用、遥控的对象,这无疑给反恐增加了难度。
其次,从受袭击的对象来看,我方在这次恐袭中的伤亡者,均为当地孔子学院的教师。相较于以往我公民在该地区遭受的类似袭击,这次幕后黑手并非继续选择加强了安保的我方基建工程队,反而针对普遍认为治安环境相对更加良好的校园,足见其策划之阴毒。但作为民间跨文化交流的场所,孔子学院本身并不涉政以及其他较为敏感的领域。袭击的策划者专门挑选这一目标下手,也是隐含离间挑拨、恶化双方民间印象的祸心。与此同时,我不由联想起前几日的另外一则消息。那就是美国当地时间23日,素来臭名昭著的“美国之音”用中英文双语社评的方式,恶意揣度孔子学院在拉美地区“培植”新生亲华“势力”、“妨碍”所谓“学术自由”、从事刺探情报等等。贼喊捉贼是美方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在此不予详解。可这些针对性极强的发文,评论非但脱离事实依据,甚至已经超出合理推论的范畴,字里行间透露着幕后金主过犹不及的戒心敌意,又恰恰发生在袭击惨案发生的时间点之前。那么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们是不是也用这逻辑可以主观“臆断”一下,此次袭击表面看是当地极端思想者挑的事,可实际上是另有推手,而且这只推手的背后,同样藏着一只大洋彼岸伸来的手?毕竟,长臂管辖的霸道无耻,它说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再次,这种袭击的烈度和频率也给我们海外留学务工人员提了个醒。和平和安全,并非是在每个国家都能享有的权利。特别是新冠疫情仍旧肆虐的当下,各种领域的不确定性在以超乎常人想象的速度增加。最典型的就是近两年来海外某些地区针对华人乃至亚裔的歧视和袭击。与其觉得事不关己事后懊悔,倒不如在出国前,除了做足学习工作的准备外,有意识地掌握相应的安全知识,包括自救技能和求救方法,了解基本的时政和当地情况。多一分留心,必要时刻,就会多一线生机。这是我们个人能够做到的层面。而某些自以为世界看不清打不着的黑手,它们可以不信,可以嗤之以鼻,反正天降正义的那天到来时,也由不得它们信不信了。这里倒可以替孔子学院送它们一句中式谚语:“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如果再补上一句新的,那就是:“不是不报,时候必到。”
事已至此,惟愿逝者安息,真凶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