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涨了30万,我从香港711店员逆风翻盘当老师
我在香港做老师了!
在这之前,我是一个报社记者。再之前,我在出版社工作。
这几个职业,跟我本科所学好像有一点关系,又好像没有关系,并不是完全对口。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每逢暑假就会找暑期工。暑假是咱学生党在香港唯一能不受限制工作的时间。
我做过7-11的店员、做过福利机构的学生导师、做过出版社的童书销售、做过翻译、还在学校里面做过暑期班导师。
这里面我觉得做的最好的就是销售、翻译和导师。
毕业之后,我拿着这些零碎的工作经验,成功找到了一份出版社的工作。
拿着微薄的薪水,想着自己能够留在香港了,心里美滋滋。
但是生活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的。
由于工资实在是不高(很低),付完房租之后的我,其实每个月所剩无几。
不到一年,我就开始准备找另一份工作了。
找工作其实并不是太顺利,我投了好多CV,都像是扔进了大海。
有一些有回应的,也不是那么让我满意。
后来在朋友介绍下,我去了一家报社做记者,开启了每天忙碌到起飞的日子。
以前对记者这个行业没有太多了解,以为只需要去采访不同的人。
但是这个工作强度远远比我想象的大。采访之后也不能好好休息。
我的行事历被写得满满当当,各种活动塞满了我的生活,有时候,我都不太分得清自己是不是在下班时间。
采访过后紧接着写稿,一遍又一遍地校对生怕打错字要扣钱。
总编辑也总是有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理由让我改稿。
作为一个乐天派的人,即便工作高压,我还是痛并快乐地继续这份工作。
其实中间还是认识到很多不错的朋友。不过没过多久,香港社会问题就爆发了。
虽然我只是个报社记者,不需要拍采访视频。但毕竟还是要外出采访,那段时间,耳边就多了许多奇奇怪怪的冷嘲热讽,让我很不是滋味。
本以为自己融入香港还融入得挺好,到头来好像也没有。
在疫情来临之前,机缘巧合之下,我参加了一个去给小孩子讲英语绘本故事的义工活动。
我在机构网页上选择自己有空的时间,然后负责人当天会和我们在目标学校见面,开个短会,之后就会给小朋友上一节英语的绘本课。
有些义工是长期参加的,但我就是去体验了一下。
不过也是因为这次体验,让我萌生了想要做老师的想法。
作为一个外行人,要进入教师这个行业并不容易。
首先你要了解香港学校的种类,我可是搞了好久才明白,除了官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之外,香港还有资助学校、直资学校和私立学校。
讲完我已经觉得头开始晕了。
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这些学校最直观的区别就是:
官立学校和资助学校不用学费,直资学校要学费但是不是太贵,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学费最贵。
对于想入行的人来说,这些学校的区别就是:
直资学校、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更像是教育界的公司,对老师的入职要求规定更为自主,对于咱外行人来说,更有机会进入。
但是!
虽然这些学校自主权更大,也不代表他们就不需要职位申请人具备一些官立学校和资助学校老师的基本要求。
我的中英语水平都不错,起码有拿得出手的证书和学历。
可是众所周知,做官立学校和资助学校的老师是要读PGDE的,但我没有。
直资学校、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的老师并非一定要读PGDE。
而国际学校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于是,我把目光放在了直资学校和私立学校。
坦白说,作为一个啥都没有(没有教学经验和相关学历)的人,找教席真的好难(苦笑)。
但是俗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嘛。
这几年多了人移民,加上其他各种原因,有些学校在学期中出现了职位空缺,这不机会就来了呀。
我成功找到了直资学校的教席,当了一名英语老师,兼任视艺(美术)和普通话老师。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这么多科目,没想到吧,拿的是一份工资。
为了更好地巩固我的职位,我积极地去参加考评局的语文基准考试,普通话科和英语科都拿下了。
如果有意要做老师的朋友,可以提前把笔试和口语部分考了。
然后就是报读PGDE,这个削尖脑袋都未必进得了的东西。
一次不行,就再多试几次吧,有教席之后,成功率也会更高一些。
这就是我的转行经历啦。
做老师的这些日子,认识了不少好朋友,知道了更多关于官立学校和资助学校的入职方法,有兴趣的话咱下次继续分享!
-END-
关注我,就不会错过每一次在香港的体验: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