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科技封建,大国衰亡之兆——为何——苏联倒在了互联网时代

500

——

利益集团夺走了苏联“互联网的春天”

​——

       苏联就是一头“泥足大象”。

       诞生了佩雷尔曼(证明“庞加莱猜想”)、柯尔莫哥洛夫(概率论)、庞特里亚金(“庞特里亚金极值原理”)、康德拉季耶夫(“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康托罗维奇(“影子价格”)这些殿堂级数学家、经济学家的苏联-俄罗斯,为何其计算机技术从70年代开始越来越落后,最终整个联盟倒在了互联网时代?

500

(拒绝一堆数学家“沾光”、“占便宜”,因此“自绝于国际数学界”的

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 —— 图片转自“百度知道”

       其实,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全国互联网、电子支付、互联网+、互联网创新的国家。  

——

——

“IT界的李逵”:一根筋的基托夫

搞砸了

——

       苏联军队计算中心副主任基托夫(苏联控制论创始人)建议将全国军用网络兼顾民用,在各大城市地下隐秘位置的信息中心,成为军民两用的信息站点。这就是现代互联网的雏形!这是在1960年!  

       该计划可以将苏联国民经济计划时间减少97%,节约100万文员人力。  

       该计划被军队高层枪毙,基托夫越级上告党中央,结果被撤职、开出军籍、党籍。  

       基托夫相信,之所以方案被否定,是因为“掌握权力的人担心,由于引入计算机技术,他们中许多人会被证明是多余的”(在政府中使用AI技术替代部分人员,会导致“精兵简政”)。 

 

500

(基托夫,控制论和互联网先驱)

——

——

“互联网李云龙”——格卢什科夫

也不灵

——

       1962年,基辅的控制论研究所维克多.格卢什科夫再次提出建造全国网络,自动化管理经济,甚至提出了电子支付,消除纸币!向共产主义消除货币(起码是形式)迈进伟大一步。科学院主席凯尔迪什删去了电子支付,以免引起争议。  

       凯尔迪什提出的全国经济信息网,将所有企业信息分为平行的四个通道:计划、物资-技术、统计、财务。搜集信息存入数据中心后,所有机构可以查阅。进一步将全国经济社会组织成一个庞大的“超级计算机”。  

       由于该超级互联网会暴露政府各机构的无能,和最终显得多余,同时,一个控制一切的互联网会剥夺各个部门的权力利益,自动化做出最优的经济计划,这本身会削弱国家计委的权力。自动化上报经济数据,会让统计局变得多余。  

       1964年11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团会议上,该方案遭到强烈反对。该方案被阉割和减慢,中央统计局要求建立区域(块块)统计网络,国家计委要求严格按领域(条条)建立内部网络,最终,单个企业和机构自己建立了414个彼此独立的小系统,没有任何协调或网络连接。

500

(人类历史上互联网、互联网+、电子支付、IT创新的先驱格鲁什科夫)

       1969年,全国信息搜集处理系统(网络)OGAS问世,格卢什科夫机智地再退一步,声称系统只搜集信息,不会自动化管理经济活动。但是要求该系统能让个人提出创新方案,企业工人有新技术、工艺、经济、组织的想法,可以在系统内提出来!(半个世纪前的“互联网+”,非常高大上,有木有!?)  

       某些“管理学家”明智地认为,应该先进行管理改革,再谈信息化。(背后的真实忧虑是,信息化影影绰绰地威胁到了管理系统,和这个系统的利益集团)

——

——

失败的真正原因——利益集团的“小团体”私欲

技术封建制

——

       苏联政府各部自行自行建立了七倍数量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彼此之间不连接,甚至软硬件都不兼容,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克兰、白俄罗斯、东德、捷克各路“IT诸侯”卖身投靠各部委,党同伐异、各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苏共25大、26大两次批准了升级计划,但最终都止步于部委这一层面,成了可供宣传的“政绩”。

       OGAS系统从一个伟大的全国互联网,变成了一个个孤岛,局域网强化了部委对基层的控制力,每个部委都加强敏感信息的控制,冶金部决定生产什么,供应部决定如何分配,谁都不把权力给别人。  

       苏联经济的浪费、低效愈发严重,粗放式大项目耗尽了国力,而内涵式发展无从谈起。数量经济学、全国经济自动化的梦想,最后终结于利益集团的“技术封建”私欲。  

       世界第一个全国互联网计划“从变革的工具,变成了现状的支柱”。

       苏联的历史经验教训一再证明,如果不勇于斗争,不看透利益集团阻挠进步的真实动机,不打破“技术封建制”,不努力实现教育公正、科学正义,那一国科技就不配拥有划时代的进步!

       科学腐败,技术萧条,科技封建,往往是大国衰亡之兆。

500

(1980年,格卢什科夫在和军用计算机系统的IT精英会面

其中很多人苏联解体后成为俄罗斯软件界的精英,

想到著名的卡巴斯基杀毒软件了没?)  

       当然,绝则错,万事无绝对。

       比如,美国NSA、CIA、英国通信总部的黑客,从来不敢奢望攻击苏联IT系统,那种“发个病毒,全国瘫痪”的事是不会在苏联发生的——因为苏联各部委间的IT系统互相隔绝、壁垒森严,同行是冤家,“同行莫入,面斥不雅”,他们都像防贼一样防着彼此,CIA黑客根本无从下手。

       在某些特殊领域,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绝,自成一体,也是有必要的。比如,世界末日时,自动发起核反击的苏联“死手系统”

500

500

500

(伊尔-80“末日指挥机”)

——

——————————(这是一条分隔线)——————————

——

——

《苏联计算机简史》

——

       1.MESM   

500

       欧洲大陆第一台大型可编程计算机由一群苏联科学家在乌克兰科学院基辅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谢尔盖.阿列克谢耶维奇.列别捷夫的指导下研制成功。MESM(МЭСМ,小规模电子计算机)计算机于1950年投入运行。它由6000根真空管组成,耗电25千瓦,每秒大约运算3000次。

500

(第1.5代过度机型,计算速度每秒6000次)

——

       2.“箭”    

500

(图片转自“知乎网”)

       “箭”计算机(“Стрела”)是苏联第一批连续生产的大型计算机。      

       总设计师是尤里•巴兹列夫斯基(Ю.Я.Базилевский)。

       “箭”机每秒能运算2000次。其浮点运算字长为43位,包括35位带符号尾数和6位带符号指数。真空管存储器(RAM)有效容量为2048字。“箭”机的最后一个型号使用4096字长、每秒6000转的磁鼓。      

       1954年,“箭”机的设计者们获得了斯大林奖金一等奖。      

——

       3.BESM 

500   

       BESM(БЭСМ,Большая Электронно-Счётная Машина)是“大规模电子计算机”的俄语缩写。           

       BESM-1建造于1953年,使用了大约5000根真空管。这一型号的计算机仅建造了一台。在完工的时候,它是欧洲最快的计算机。

       ......  

       BESM-6是一种全新的超级计算机系统。BESM-6是苏联第一种拥有操作系统和FORTRAN语言编译器的计算机型号。      

       BESM-6的后继者是“厄尔布鲁士”。      

——

       4.“厄尔布鲁士” 

500 

  

       “厄尔布鲁士”(ЭЛЬБРУС)是由苏联“列别捷夫精密仪器与计算机工程研究所”从70年代开始研发的一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名称;它的最新型号可与美国SPARC系统相媲美。      

       “厄尔布鲁士-1”(1973)是俄罗斯第一台使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也是苏联第一台第四代计算机。它后来归国防部使用。“厄尔布鲁士-1K2”型是1965年设计的BESM-6型的更新版。      

       “厄尔布鲁士-2”(1977)是一台拥有10个超标量RISC处理器的计算机,它通常被认为是苏联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超级计算机。其应用领域包括航天工程、核武器研究和国防系统。      

       “厄尔布鲁士-3”(1986)拥有16个处理器。      

       目前,“厄尔布鲁士”系列机已发展到“厄尔布鲁士-90”。      

——

       5.“明斯克”    

500

       “明斯克”系列是1959年到1975年间在白俄罗斯开发生产的大型计算机。由于国际关系缓和等政治原因,这一系列的计算机后来被仿照IBM System/360系列的ES EVM,即Ryad所替代。      

       这一系列中最先进的型号是“明斯克-32”,开发于1968年。它支持COBOL、FORTRAN和ALGAMS(Algol语言的一个版本)三种高级语言。

——

       6.“ES”    

500

       1968年12月23日,经互会成员国在民主德国签订了《电子计算机标准化系统》(德文:Einheitliches System Elektronischer Rechenmaschinen,ESER)条约。此后,凡符合这一标准的计算机一般都以“ES”外加一个四位数命名。例如,民主德国Robotron公司生产的ES 1834型个人计算机就可与当时的IBM个人计算机相媲美!      

       苏联在同期研发的大型机叫ES EVM(ЕС ЭВМ),是仿照IBM System/360设计的。这一型号的计算机于1972年投产。其操作系统OS ES也是仿IBM OS/360的。      

       ES EVM的硬件和软件先后在莫斯科、亚美尼亚埃里温电子计算机科研中心(НИЦЭВТ)和白俄罗斯明斯克电子计算机科研院(НИИ ЭВМ)三地开发,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也有ES EVM计算机的生产线。ES EVM计算机于1995年停产,前后总共生产了15000台。

——

       7.SM EVM  

500

  

       SM EVM(СМ ЭВМ)是苏联在70、80年代生产的一系列小型机的通称。它们于1975年投产。其操作系统主要是MOS,类似于UNIX。      

       SM-4(СМ-4)由莫斯科电子计算机研发学院在70年代后半期研制,在业界十分出名。

       SM-1420(СМ-1420)是SM-4(CM-4)的后续产品,在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也有生产线。部分SM-1420甚至由英国厂商生产。

——

       8.DVK    

500

       DVK(ДВК,“交互式计算装置”)是美国PDP个人计算机在苏联的克隆。DVK系列的早期型号使用16位地址总线的K1801BM1或K1801BM2微处理器。其后的型号采用22位扩展地址总线的KM1801BM3微处理器。   

——

       9.“五边形”    

500

       苏联产的“五边形”家用计算机是英国造的“辛克莱ZX Spectrum 128型”计算机的仿制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Turbo”模式,这使它支持主频高于3.5兆赫兹的微处理器。      

       “五边形”计算机的最新型号是“五边形 1024”,其包括1024千字节的随机存储器、BetaDisc控制器和Nemo总线.

——

       10.“Hobbit”    

500

       “Hobbit”是苏联/俄罗斯的一款8位家用计算机,基于“辛克莱ZX Spectrum”硬件架构,是由德米特里.米哈伊洛夫(Дмитрий Михайлов)和米哈伊尔.奥谢金斯基(Михаил Осетинский)于80年代后期在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研制的。“Hobbit”在苏联市场上被认为是基础教育和机关事务的低成本信息化解决方案。

       “Hobbit”同样也远销英国,其市场定位是那些想拥有一台更好的“ZX Spectrum”兼容机的发烧友。       

——

       11.“电子BK-0010”   

500

       电子BK-0010”(Электроника БК-0010)是苏联“电子”公司仿照美国PDP-11个人计算机生产的一系列家用计算机型号。这一型号的计算机有三个不同的版本,都使用“11/03 LSI-11”中央处理器。这一型号也支持彩电,但只能在256×256分辨率下显示四种颜色。彩显模式可以通过汇编语言设置。

——

500

       这是苏联当年山寨INTEL i8080处理器而研制的KR580VM80A 处理器,包含4500个晶体管,6微米线宽。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大量个人计算机、计算器和游戏机

——

500

       当年为了追赶米帝,研制的第一种16位处理器1801VMx采用了1801VE1架构,其实就是山寨米帝的PDP-11  

——

500

       K1801VM1陶瓷封装,K1801VM1平面塑性体封装,另一种K1801VM2 

——

500

       对应于K1801VM2,但采用了CMOS工艺制造的协处理器N1806VM2 

       (图文转自“天涯论坛”)

——

——

500

苏联的三进制计算机“Сетунь”

——

       从理论上来说,三进制编码确实要比现有的二进制编码更优越。三进制是根据数学极限原理推出来的结果。理论结果是e,但e不是整数,最接近的整数为3,次接近的为2。   

       理论上,对计算机来说,三进制就是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率的进制。进制太高,识别状态过于复杂;进制太低,数据占用存储空间过大,也不利于处理。   

       当初没有采用三进制来制造计算机是因为具有稳定三态的元器件很难找。   

       现今的计算机都使用“二进制”数字系统,尽管它的计算规则非常简单,但其实“二进制”逻辑并不能完美地表达人类的真实想法。相比之下,“三进制”逻辑更接近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对问题的看法不是只有“真”和“假”两种答案,还有一种“不知道”。在三进制逻辑学中,符号“1”代表“ 真”;符号“-1”代表“假”;符号“0”代表“不知道”。

       显然,这种逻辑表达方式更符合计算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趋势。它为计算机的模糊运算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只可惜,目前电子工程师对这种非二进制的研究大都停留在表面或形式上,没有真正深入到实际应用中去。    

       不过,凡事都有一个例外,三进制计算机并非没有在人类计算机发展史上出现过。其实,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一批莫斯科国立大学的研究员就设计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三进制计算机“Сетунь”和“Сетунь 70”(“Сетунь”是莫大附近一条流入莫斯科河的小河的名字)。

       “Сетунь”小型数字计算机的设计计划由科学院院士С·Л·Соболев在1956年发起。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和生产车间提供一种价廉物美的计算机。

500

(三进制计算机之父——С·Л·Соболев

——图片转自网络)

       为此,他在莫斯科大学计算机中心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该小组最初由9位年轻人(4名硕士、5名学士)组成,都是工程师和程序员。С·Л·Соболев、К·А·Семендяев、М·Р·Шура-Бура和И·С·Березин是这个小组的永久成员。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计算机架构的最优化问题以及如何依靠现有的技术去实现它。他们甚至还设想了一些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思路。   

       随着技术的进步,真空管和晶体管等传统的计算机元器件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速度更快、可靠性更好的铁氧体磁芯和半导体二极管。这些电子元器件组成了一个很好的可控电流变压器,这为三进制逻辑电路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为电压存在着三种状态:正电压(“1”)、零电压(“0”)和负电压(“-1”)。三进制逻辑电路非但比二进制逻辑电路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而且需要的设备和电能也更少。这些原因促成了三进制计算机“Сетунь”的诞生。   

       “Сетунь”是一台带有快速乘法器的时序计算机。小型的铁氧体随机存储器(容量为3页,即54字)充当缓存,在主磁鼓存储器中交换页面。这台计算机支持24条指令,其中3条为预留指令,目前不用。   

500

       三进制代码的一个特点是对称,即相反数的一致性,因此它就和二进制代码不同,不存在“无符号数”的概念。这样,三进制计算机的架构也要简单、稳定、经济得多。其指令系统也更便于阅读,而且非常高效。   

       在这群天才青年日以继夜的开发和研制下,“Сетунь”的样机于1958年12月准备完毕。在头两年测试期,“Сетунь”几乎不需要任何调试就运行得非常顺利,它甚至能执行一些现有的程序。1960年,“Сетунь”开始公共测试。    

       1960年4月,“Сетунь”就顺利地通过了公测。它在不同的室温下都表现出惊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它的生产和维护也比同期其它计算机要容易得多,而且应用面广,因此“Сетунь”被建议立即投入批量生产。   

       不幸的是,苏联官僚对这个不属于经济计划一部分的“科幻产物”持否定的态度。他们甚至勒令其停产。而此时,对“Сетунь”的订单却如雪片般从各方飞来,包括来自国外的订单,但10到15台的年产量远不足以应付市场需求,更不用说出口了。很快,计划合作生产“Сетунь”的捷克斯洛伐克工厂倒闭了。

       1965年,“Сетунь”停产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二进制计算机,但价格却贵出2.5倍。    

       “Сетунь”总共生产了50台(包括样机)。30台被安装在高等院校,其余的则在科研院所和生产车间落户。从加里宁格勒到雅库茨克,从阿什哈巴德到新西伯利亚,全苏都能看到“Сетунь”的身影。各地都对“Сетунь”的反应不错,认为它编程简单(不需要使用汇编语言),支持反向波兰表示法,适用于工程计算、工业控制、计算机教学等各个领域。    

       有了“Сетунь”的成功经验,研究员们决定不放弃三进制计算机的计划。他们在1970年推出了“Сетунь 70”型计算机。“Сетунь 70”对三进制的特性和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理解:建立了三进制字节——“tryte”(对应于二进制的“byte”),每个三进制字节由6个三进制位(“trit”,约等于9.5个二进制位“bit”)构成;指令集符合三进制逻辑;算术指令允许更多的操作数长——1、2和3字节(三进制),结果长度也扩展到6字节(三进制)。   

       对“Сетунь 70”而言,传统计算机的“字”的概念已经不存在了。编程的过程就是对三进制运算和三进制地址的操作。这些基于三进制字节的命令将会通过对虚拟指令的编译而得到。当然,程序员们不必考虑这些——他们只需直接和操作数及参数打交道即可。   

500

(结构程序设计之父——荷兰    艾兹格·W·迪科斯彻

——图片转自“百度百科”

       “Сетунь 70”是一台双堆栈计算机。其回叫堆栈用来调用子程序。这一简单的改进启发了荷兰计算机科学家艾兹格·W·迪科斯彻,为他日后提出“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打下了基础。   

       “Сетунь 70”成了莫斯科国立大学三进制计算机的绝唱。由于得不到上级的支持,这个科研项目不得不无限期停顿下来   

       从此,三进制计算机成为历史。 

      (图文转自“百度百科”)

       另,兼听则明,观网网友“京雀”发有文章:整理:前苏联曾搞过的三进制计算机的效费比在晶体管时代更低。可供参考。

       附件:

      【小狗】丘成桐向中国教育界发出警告——再不改变,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除特别注明外,图片转自网络)

——

——

——点击下面标题可看正文——

【小狗】贵州的秘密!——双高速时代个性化分散生产的——新经济奇迹

——

——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