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单以文学角度衡量,无疑是一部高水平的作品、
【本文由“盎撒霸权必将被打倒”推荐,来自《如何看待莫言暗示自己名气早不如当年,莫言在年轻人中是否火不起来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168398702164
《活着》----这文章虽然叫活着,却是一篇不断见证死亡的伤感文学,
它流行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文人对国家和社会充满着失望,悲观,对欧美日发达国家无限地赞美和向往,这也许是与作者的出生成长和生活的年代有很大关系,通过《活着》故事情节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的社会非常不满,通过不断 死亡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吧,由于作者出生与成长,生活的时代与我所在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我无法理解作者当时的这种不满,
但是文章中的一个事却让我非常震惊的,那就是赌博,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亩的少爷,在当时也许是一个富裕人家了,竟然在一夜之间赌输了全部家产,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他从天堂中掉入地狱中,所有的悲剧都随之而来,如果不是因为赌,主人公的父亲不会摔死,母亲不会生病,自己也不用去抓药而被抓去当兵,后面一系列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在我看来,赌博就是死亡,远离赌博就是活着,这就是我读了《活着》以后的最大体会。
这是我女儿写的读后感。
你这么理解《活着》也不能算错,就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仔细分析这部作品,我认为是很值得商榷的。
1、最开始主人公富家少爷赌博,本是一种恶习,但主人公却因此躲过了被清算和枪毙。这有些为赌博洗脱恶名之嫌。
2、主人公的一生,倒霉事都被他遇到了,赌博输光家产、老子气死、母亲生病、自己被抓去当民夫、女儿生病烧成哑巴、儿子被县长的汽车撞倒墙压死、最后女儿难产死了。这么多倒霉遭遇一辈子遇到一两件还说得过去,都安排在一个人身上就太刻意了。
3、主人公的一生跨越解放前和解放后,虽然对解放前的恶也有描写,比如富家少爷出门都要壮妇背着,国军抓壮丁等,但作品明显一笔带过,重点写解放后主人公的各种倒霉遭遇。
4、有些情节不符合事实。我本人就出生在文革中期,我母亲是下乡知青并且现在还留在农村,并且母亲年轻时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我小时候就看过《赤脚医生手册》,编写水平真的是高,把农村各种常见病的治疗方法说的清楚明白,并且都是操作简单且花费不大的办法。所以我认为《活着》里主人公女儿难产而死的情节明显不符合当时的状况。对于难产的情况,《赤脚医生手册》里有纠正胎位的简单办法,大部分难产的情况都可以解决,所以当时孕妇死亡率极低,不会超过万分之一二。如果主人公的女儿恰好属于这极少数特例,那么除非送到省城大医院,乡镇医院是没那个技术实力救过来的,现在也一样如此。《活着》里把难产死亡原因归咎于乡镇医生在文革中被打倒而耽误了救治,实在是没有道理。
5、在我看来,《活着》单以文学角度衡量,无疑是一部高水平的作品,其作者余华当然是有才华的,但作品以及作者的立场是不那么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