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的末世景象有多惨?

作者|  与天梁

来源|  历史教师王汉周

500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286812236/answer/1674332980

  国王亲爷爷的坟墓被德国人破坏。

  1868年“南延君坟墓盗掘事件”

  生父被清朝俘虏到保定软禁长达3年。

  1882年“壬午军乱”

  王后被日本人乱刀砍死在王宫里,尸骨焚烧殆尽。

  1895年“乙未事变”

  王室逃亡到俄国公使馆住了一年。

  1896年“俄馆播迁”

  01

  当然,在洋人到来之前,朝鲜王朝本身就已经是各种压抑变态矛盾的集合体。

  1817年,朝鲜实学家丁若镛在《经世遗表》里提到了王国由于贪官污吏横行而几近崩溃的财政状况:

  “国家岁入,常年不过十二万石。若值凶年,输于京江者每不过数万石,国之经费将焉出矣......一结所收之当国用者,极不过十五斗。而方其敛之于民间也,以如斛之斗,敛三十四斗,解之以京斗,则小不下四十五斗。是又民输者三而公受其一也。上而削国,下而剥民,于其中央所肥者,贪官猾吏。”

  三千里江山,一千多万人民,岁入十二万石。

  可笑吗,。

  所以也难怪日本学者们说朝鲜王朝是半岛历史上的发展停滞期。

  不仅百姓生活困苦,因为朱子学兴起,朝鲜的天潢贵胄长期要维持所谓“安贫乐道”的表象。这就导致各种艺术形式偏向于寡淡和简化。

  之前高丽王朝繁盛的贵族文化完全变了味道。

  想当初,高丽王室可是用青瓷作瓦当的。

  结果到了朝鲜时代,无论是王宫还是士大夫宅院,都经常被网友嘲讽为地主大院......

500

500

  02

  中央的财政如此,地方上又如何呢?

  甲午战争前夕,清军将领聂士成入朝鲜,将沿途见闻写成了《东游纪程》一书。

  在咸镜道的富宁府,聂士成称该地府尹由武职改任,结果四年来已经亏空公款4000多贯。

  屡屡“告退不允”之下,府尹请求聂士成代为向朝鲜王说情。

  聂士成对于富宁风情的评价,可谓犀利:

  “城内荒陋至极,民苦可知。朝鲜民情太惰,种地只求敷食,不思蓄积,遇事尤泥古法,不敢变通,读书几成废物。”

  说实话,“遇事尤泥古法”这一点韩国至今也没什么变化,学校跟工作场眼花缭乱的平语敬语就是例子。

  在“城垣皆明初时以乱石堆砌”的咸镜道会宁府,聂士成向当地府尹询问民户、守军和赋税情况,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

  “原定马兵一百二十名,炮兵一百二十名,皆属虚数。民户原籍七千户,频值荒歉,皆四散谋食,今不过三千户,兵亦在内。现镜城镇按抚使岗公照西法练兵五百名,以三百名驻镜城,以二百名分布十邑。”

  清日两国之间即将爆发席卷整个朝鲜半岛的大战,朝鲜本国的兵力却如此孱弱,靠西法练习的500名士兵中,有200名被分配到10座邑城,能起什么作用呢?

  日本学者德川外志子在《朝鲜王朝之禄俸制与国家财政体制》里专门叙述了朝鲜晚期各地令人发指的冗官冗吏情况。

  朝鲜的城池规模窄小,最大的平壤府城周围16里,最小的咸阳邑城仅0.5里。

  所以大城不过万户,小邑从几百到五千户上下不等。可是就这种情况下,某些城市居然吃公家饭的官吏达到数千人之多。

500

  03

  1897年,逃亡俄国公使馆长达一年的朝鲜高宗搬迁到庆运宫之后,改国号“大韩”,自称皇帝,年号“光武”,建立了所谓大韩帝国,随即展开了近代化变革。

  接着的事情就非常有趣,你会发现光武改革的路线几乎是把清朝在19世纪最后30年的事情全部打乱并快进一遍。

  1897年-1903年,殖产兴业。大量会社企业创办,并设立中央银行。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开通长途电话。

  1898年-1903年,全国铁路调查,规划京元线等4条铁路。首都汉城城市改造。设电气会社,运行电车、路灯,开通自来水。

  1899年,颁布《大韩国国制》,确立皇帝有“无限君权”。

  开设“元帅府”,高宗为陆海军大元帅,皇太子为元帅。建“大韩帝国军”。

  1902年,设平壤为“西京”,并兴建丰庆宫。

  然而跟这一系列如火如荼的改革同时进行的,是日俄两国对朝鲜的瓜分狂潮进入白热化。

  拿兵力约28000人,军费占国家预算多达40%的“大韩帝国军”来说,在之后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对韩国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一点保护作用。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被韩皇拿来镇压国内的义军,时人嘲讽道:

  “十年养得貔貅队,只管腾腾杀义兵。”

  有件事更加值得注意,朝鲜高宗建立大韩帝国后,选定的王宫是庆运宫。

  这是个什么地方呢,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汉城内主要有三座宫殿,正宫景福宫,西阙庆熙宫,东阙昌德宫及昌庆宫。

  其实说朝鲜王宫是地主大院,确实有点夸张,像景福宫面积达57公顷,实在不算小了。

  至于庆运宫,这里原本是王室成员月山大君的府邸,当年丰臣秀吉派军侵朝,景福宫跟昌德宫、昌庆宫都被暴民焚毁。朝鲜宣祖在收复汉城后,才不得以把这里设为庆运宫暂住。

  这个庆运宫在大韩帝国建立的时候有多小呢?才2公顷左右。

  而且由于此地原本只是一个临时避难所,因此没有像太和殿那样举行朝见仪式的正殿。

  为什么高宗硬要住在这么一个犄角旮旯的地方?

  很简单,这里离俄国公使馆很近,万一日本人想做手脚,方便他再来一次“俄馆播迁”。

  04

  抱着这种苟安心理,还对列强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改革怎么可能成功?

  1905年9月,日俄战争结束,俄国与日本签订《朴茨茅斯和约》,退出朝鲜半岛。

  11月,日本逼迫韩国签订《乙巳条约》,韩国撤销所有驻外使馆,外交权交予日本。

  1906年3月,伊藤博文领导的朝鲜统监府成立。

  1907年,朝鲜高宗秘密向海牙万国公会派遣3名密使,宣布日韩条约无效。在日本的外交攻势下,西方列强对此置若罔闻。事后,伊藤博文逼朝鲜高宗退位为上皇,皇太子登基,是为纯宗。

  11月,纯宗在日本要求下移居昌德宫,韩国皇室被割裂。

  1910年8月22日,《日韩合并条约》签署。韩皇将统治权让渡给日本明治天皇。作为回报,韩皇与皇后,皇太子等人被纳入日本皇族行列,得封“昌德宫李王”。

  8月29日,条约生效,历时13年的大韩帝国灭亡。

  就在日韩合并前后,有两个小插曲,我觉得可以说。

  一是签《日韩合并条约》的时候,据说纯宗的尹皇后很有气节,把玉玺藏在裙摆里硬是不肯拿出来。

  最后还是国丈一家亲自上手,从女儿那把国玺抢来盖了章。

  后来尹国丈被日本封为侯爵。

  二是在8月28日,大韩帝国灭亡的前一天,汉城里还举办了一场亲王册封仪式。

  朝鲜高宗的哥哥,朝鲜纯宗的伯父李载冕,被封为“兴亲王”。

  隔天,韩国灭亡,只做了不到24小时“兴亲王”的李载冕,被日本封为公爵。

点击「历史教师王汉周」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