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民怨和抗疫大局,该如何尊重?

这一两天,上海人围绕抗疫的批评和抱怨似乎达到了高潮,互联网上出现的相关热帖可谓一个接着一个。

梳理这些民怨,可以发现,那些靶子和质疑点主要是以下这些:

▌一些非新冠病人因为等待核酸结果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有人做了统计,互联网上有记录的类似次生死亡病例已经超过10人(未得到官方证实)。

▌封控中的部分居民食物供应跟不上,不仅“抢菜难”,一些人表示他们已经在“挨饿”。

▌对一轮又一轮核酸强烈不满,质疑核酸过程造成了更多感染。

▌抨击一些方舱医院的情况,提出它们过于简陋,卫生不达标。部分人主张要允许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居家隔离。

▌已经封了挺长时间,上海疫情没有好转,仍处于每天新增2万多感染者的高位,一些人在失去信心,另外基层防疫工作负担过重。

▌上海作为“魔都”变成今天的样子,很多人心痛,经济受损严重的人尤其抒发悲观。

500

然而我注意到,这些汇集情绪最多的意见基本都不是针对动态清零这个目标本身的,而是批评过程。封控时间长了,人们越来越烦躁、焦虑,承受力变得越来越薄。

我认为,总的来看这不是围绕防控基本路线的一次大争论,确实有一些人要求放弃动态清零,跟西方的“躺平”路线接轨,但那些是掺入进这轮民怨中的声音,我们不能被这部分声音带节奏,用与这种声音开展斗争来代替实事求是解决民众难以忍受的问题。

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愿意这个国家在抗疫问题上“躺平”,任由病毒散播。大家都希望能够清零,但同时又都希望抗疫能够与保持正常生活秩序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如果迫不得已需要“封城”,一定要做到速战速决。

500

我认为,上海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改善,这种实事求是有两条不能逾越、或者逾越不了的界限。

第一条是上海如果不做到社会面清零,就无法重新融入全国的正常生活,它将作为“超级感染源”被全国防范。

第二条是上海居民承受力的底线以及他们不被长期隔离的基本权利。我认为,上海的所有措施都将由这两条红线强制约束并且塑造。

500

▲据拉美社北京4月12日报道,当前,中国多个省份正在努力通过建造方舱医院和加强所有必要的后勤准备,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大规模暴发。

沟通至关重要,沟通可以增加大家的信心和承受力。要让上海市民真正清楚正在发生什么,让全国的网友也清楚这场战斗的意义和难处究竟是什么。上海民众的要求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而且我非常相信,它们每一条都受到了上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最重要的优良传统,善于解决问题也是中国政府的最大优势。病毒的特征变了,我们面临了新挑战,应对措施当然需要形成新的针对性,坚持科学就是防疫中的最大政治。然而任何改变必须是可行可控的,它们不可能与我们的愿望一一对应。因此流行贴中表达的意见有些可以得到政策的呼应,有些未必做得到,这些都要开诚布公地和民众讲清楚。

最后我想说,让我们所有人都尊重上面说到的两条红线,为抗疫的众志成城创造最大空间。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