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在深圳当市长》有感
一、前言
2018年李子彬先生写下了自己1994年赴任深圳并任职5年深圳市长的故事,2022年的今天我开始读这本书,让自己从亲历者、建设者、领导者的笔下领略深圳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的风采与魅力。
首先读前言,前言提到的关键词简单梳理包括:经济特区、拓荒牛精神、创新进取精神、经济转型、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第二次创业、改革试验场、高新技术产业、自我革命、审批制度改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政府工程全部招投标、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改革开放。
从前言中提到的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到李市长在深圳的5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整个政府班子用5年的时间书写了深圳更华丽的篇章。
二、深圳崛起的感悟
2.1闯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圳的前身是宝安县,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30万农民在这里劳作生息,他们何曾想过宝安这一没有工业的纯农业县竟会发展成如今的模样。
1980年中国试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一起,成为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那为什么深圳是这四个城市里发展得最迅速、最庞大的呢?为何深圳能够一跃成为经济总量位居亚洲第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呢?
这些疑问的答案可能就在李市长所说的一个“闯”字里。
看是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句话有种深深的不为外人道的感觉,因为大多数人事后都会认为成功者成功的原因多是由于机遇、运气,而会忽略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而实际上无论是哪种成功终究都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深圳在诸多领域的改革和探索,都早于全国各大城市一二十年,发挥了改革开放的先行作用。
改革开放号角吹响了,但冲锋终究需要深圳人去打去拼,发挥先行作用的深圳用改革和探索去趟路子,是属于深圳人的幸运,同样改革成功后的胜利成果也是属于深圳人的幸福。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因为多种多样的原因,深圳成了改革发展的桥头堡,但她又并不是唯一的改革先锋,但最终她成为了最成功的改革先锋,这必然也离不了深圳人选对了路、跟对了人、做对了事。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工业发展曾经后继乏力,前景堪忧。1995年4月召开的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第二次创业”,计划到2010年,将深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1995年,深圳提出并实施了“三个一”发展理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经济第一增长点,一把手亲自抓。
从这里可以看出改革并非一帆风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一定就能够一下子吃到螃蟹的鲜美,如果改革真的那么好改,开放只会带来甜头的话,那必然大家都会主动拥抱改革,必然大家都会积极主动开放,而实际上我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会发现,先行先试就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因为改革成功的果实有多丰硕就意味着失败的风险有多大。所以,我想这也正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为什么要提出第二次创业的原因吧,因为第一次的改革开放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成功,必须还要破釜沉舟,进一步锐意创新。
1999年10月5日-10日深圳成功举办了首届高交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短短5天的高交会背后又是多少的辛勤与汗水呢? 这里我想后面用另外的篇幅来记录感想吧!
2.2刀口向内改革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简单归纳文中提到的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的举措大致如下:
严格实行年终绩效考评实现岗位轮换制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牌政府全面清理精简审批事项土地审批改为集体审批经营性土地需经过公开招标政府工程项目全部公开招投标政府采购严格管理
通过上述一系列管理举措,基本做到了政令畅通,加强了政府的服务功能,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实际上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些政策,仍然需要持续不断的坚持抓好落实,并不断修正完善,才能始终确保政府的廉洁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