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后勤落后的根源

对历史稍微有些了解,都会发现日本陆军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轻视军队的后勤。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后勤都做不好的军队肯定是不能打仗的。

那为什么日本陆军对于后勤如此轻视,甚至于搞后勤的人都是军队里混的最差的人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还得从普法战争之后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说起,因为日本轻视后勤的毛病,就是从德国学来的,只不过日本将其给发扬光大了。

日本在进行明治维新之后,其政府的一大课题就是组建现代化的军队。

不过日本当时的军队都是从各藩国凑出来的,对于军队现代化可以说一知半解,日本要靠自己完成军队现代化肯定是没辙了,所以只能出去找个老师。

日本海军是效仿了英国皇家海军,连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砖头都是从英国运来的。

日本陆军也急需给自己找个老师,于是日本陆军就选择了当时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做老师,希望从法国身上学习陆军相关知识。

但日本还没学多久,法国就在普法战争中惨败。

普法战争可以说是震惊了世界,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普鲁士的攻势下连两个月都没撑住就全军投降,拿破仑三世都成了阶下囚。

此战之后,普鲁士王国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各个德意志邦国的老大。

于是日本改换学习方向,全面开始学习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希望通过学习所谓的'普鲁士军制'来完成自己陆军的现代化,并向德国派出了观摩团。而德国也自无不可,开始向日本派遣军事顾问和教官。

但是日本陆军学德国陆军的时候,学来德国先进的陆军制度就算了,结果还把德国陆军的错误,对于后勤的轻视也学来了。

彼时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其实对于后勤的认识都不是很到位。

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诸多战役乃至许多战争,鲜少有任何一场战争能超过三个月。

19世纪里欧洲单次持续时间最长的,差不多就是1812年俄法战争和1871年的普法战争了,持续时间都在一年左右。在这种战场环境的驱使下,德国对于后勤认识就非常的不到位了。

那么德国当时在后勤上的认知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要知道德国当时非常依赖他们在1855年开始重点建设的铁路,这让他们在集结部队时有非常巨大的优势,普法战争的胜利很大程度就建立在铁路上。可饶是如此,普法战争时,普鲁士军队的后勤也十分糟糕,在当时普鲁士仅仅是在沿途建立了大大小小的仓库保证军需,而一套至关重要的后勤体系就,那就完全没建立出来了。客观事实就是,当年德国这个第一陆军强国是没有后勤这个概念的,有的仅仅是'供给'二字。

作为佐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施里芬伯爵,此人在1891年到1906年担任德国总参谋长,并且写了一份备忘录阐述如何进攻法国,施里芬计划就是脱胎于他这份备忘录。

然而在这份备忘录,施里芬伯爵完全没提后勤的事情,他认为进攻法国将是一场快速机动的战争,因此士兵吃完携带的粮食之前,敌人应该就被消灭了。假设敌人没有被消灭的话,那么富饶的比利时和法国将提供足够的粮食。简而言之,施里芬伯爵解决后勤的办法就是纵兵抢粮,这等后勤观念实在是闻所未闻。

德国对于后勤额认识可以说是差劲到了极点,小毛奇担任总参谋长之后,更是对战争形势与工业时代的变化一无所知。

虽然他们知道在未来战争里,随着军队数量的增加会造成极大的军需供给问题,可是天才的小毛奇与他手底下的参谋们认为,在未来的战争里,因为部队要进行快速的机动作战,因此士兵必然要用最少的补给去战斗。(注:不要假设现代人一定比古代人聪明,《阿房宫赋》里早就说,后人会重复前人的错误,有观友说,俄军军官都是伏龙芝毕业的,怎么可能忽视后勤问题呢?)

他们坚信在未来的战争里,部队将更多地依赖于就地劫掠,这是不得不采取的办法。

这欧洲第一陆军强国在后勤上都这样了,可想而知日本陆军会学成什么样。

作为德国陆军的徒弟,日本陆军几乎继承了德国陆军当时所有的问题,比如说在后勤方面,日本陆军很长时间也没有后勤这一概念,除去弹药等作战物资是必须供应的,其余如粮食等都是可以忽视的,需要更多依赖部队自己解决问题。和平时期是官兵的新水里扣除一部分,然后交给各联队所谓的'后勤经理'负责(后勤军官、负责人),接着由这些'后勤经理'去民间购买。

如果是战时的话,那么这种后勤也就更加不到位了。按照日军在1873年颁布的所谓《会计部大纲》的条例规定,日军只有武器弹药和军装被服是军队统一发放,而粮食、炭薪、柴火和日用品之类的都要靠军队自己想办法。那么日军想到的办法是什么呢?让军队的'后勤经理'去拿钱购买,或是委托市场上的大商人代为进行采购。当物资筹措完毕后,再由各部队自行向士兵发放。一句话,日军等于是让部队自行去筹粮,统一的后勤配给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东京审判,石原骂东条英机的才能只能做个小会计,只能管理库房里的10挺机枪,超过10挺就出错……)

而在1891年时日本陆军曾颁布了《陆军给与令》,在部队里新增了所谓的'粮秣委员会'。这个粮秣委员会是负责采购各联队的粮食蔬菜、资金则是从士兵的新水里扣除伙食津贴,说白了就是大家凑钱吃饭。而士兵们的薪水本就不丰厚,因此就出现了士兵们要求节省饭钱,尽可能多的将钱邮寄回家的事情,这导致了士兵大量食用精米饭和味增、腌菜后患上严重的脚气病。

至于战时嘛,粮秣委员会可能也是采购不到粮食的,毕竟在战场上去哪采购粮食去?

于是日本陆军也学会了德军的那一招,采取纵兵掠夺的方式维持补给。等于说,日本是真的把德国在后勤上的弊端,一个不剩的全学来了。

德国陆军在一战爆发前确实是欧洲第一陆军强国,但他们忽略后勤这一重要因素也是不争的事实。

很不幸的是,作为德国陆军的徒弟,日本陆军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了这些问题。于是这种在后勤观念上的错误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结果,德国陆军两次大战里都饱受后勤上的折磨,而日本陆军在长期忽视后勤的情况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吃尽了苦头。

日本战败源于没有受过将军教育的将军和没有受过参谋教育的参谋。

昭和参谋都是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的。

陆军大学的课程不少,交通、历史、数学、法律、外语、卫生、会计、武器装备、军事建筑、战史、战术、海战、军事地形学、地图学、情报等等。但是一个高级作战参谋本身应该掌握的战场情报分析、后勤补给、军事卫生体系、逻辑学在1200节课中只占6节课,考试中占的比例更是约等于0。

为什么日本陆军老是饿死比战死得多、病死的比阵亡的多,以及太平洋战争的时候总是搞不清对面美军的情况,根子在这里,参谋们就没学过。(按这个标准,9兵团宋时轮也是一样,宋时轮擅长防守,不擅长进攻,因为防守对情报后勤要求低,长津湖一战,9兵团后勤不力导致冻伤减员超过战斗减员,情报不力导致低估美国战力……)

那么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官应该学习的内容呢?同时期德国柏林军事学校、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培养将军级的军官,战略学、运筹学、后勤学、大兵团作战的战例战史学、新军事技术前瞻、国外尤其是可能对手的军备和新理论都是核心内容,起码占30%以上培训内容,日本陆军大学不到3%。(日本陆军技术装备和新军事理论长期的停滞不变,与这种课程设置下培养出来的将领有直接关系)

陆军大学还有个“日本特色”,入学面试中,教官会问“在行军中,你发现敌军向你扑来,你应该怎么办”,如果你回答敌军有多少,敌军从哪个方向来,敌军配置什么火力,那你就别想通过面试了,正确答案是“果断进攻”。因为陆军大学本身的教学中,就一直在强调进攻精神,“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富有进攻精神的军队,一定能以少胜多”等等充斥教材。

日军指挥官必须会全文背诵的《野战条令》,全是进攻、包围、穿插、冲锋等内容,几乎找不到防御作战的内容。

除了极个别像石原莞尔、永田铁山、濑岛龙三这样坚持自学的陆大毕业生(学校其实能教的其实很少,你需要在实践中自学自悟),有些战略眼光、全局意识,剩下的陆大毕业生真实水平最多当个师长,制定一国的军事战略、外交战略超出他们能力了。

可是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偏偏就是这群既自以为是又缺乏战略眼光的人在带领日本的方向,所以“日本沉没”就成了必然。

回过头说说中国的后勤,中国在朝鲜战场上因为有秦基伟抓等人抓后勤,勉强可以保证弹药供应,至于吃穿,那就不要苛求了,反正自建军以来,中国红军已经习惯了小米加步枪。当年过雪山草地时,红军可是吃了不少草根、皮带。

朝鲜战场上,中国军人见识了强大的火力,患了火力不足恐惧症。朝鲜战争的经历迫切中国领导人下定决心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两弹一星,用陈老总的话,就是当掉裤子也要搞原子弹。

由于原来基础就差,所以对后勤的要求并不高,没有患上后勤不足恐惧症。(注:金门战役时,如果能带足弹药,也不会输那么惨,当时为了多载人,竟然减少了弹药携带。)

在1979年前,中国军人每年军事训练每人只发5发子弹,象小朋友分果果一样数着发,但那时生产的手榴弹却超多,不打世界打仗,几百年都用不完这估计是抗战后遗症,台儿庄战役,果军使用手榴弹40万枚。

至于师改旅,容许我再一次吐槽,它是一个强调快速部署、强化进攻(解决火力不足恐惧症)、提高灵活性的军事编制,找遍所有的文章,都没有看成这种的军事编制在防御和持久作战上有什么优势。指挥扁平化,加重了指挥员的负担,对指挥员天赋要求高,使他们无法深入思考战争中真正的问题,久而久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好的作战思想是先立足于不败之地,再考虑求胜,而不是希望通过强攻猛打、用杀手锏一击必中。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以前是,先瞄准后射击,先精心策划组织,再随机应变。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美军希望先射击再瞄准,什么事先干了再说,打输了反思一下就行了,反正没有人会承担责任,如同新冠疫情,没有一个西方官员为此负责任。

再对照历史,我们会发现,乌克兰战争中,俄军犯了与日军一样的错误,俄军可能没有思考敌军有多少,敌军从哪个方向来,敌军配置什么火力等问题,天真地以为战争会在几天之内结束,乌克兰民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所以不需要考虑后勤问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