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人的现代化与家训家教
2021年喜庆建党百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我们将趁势而上,进入第二个百年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之时,世界将进入“中国世纪”,我国“五个文明”将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将实现现代化,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将领先世界,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行动价值》文献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领导人民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回首过去几百年人类整个近现代工业文明进程的历史发展逻辑,从大航海新大陆时期,到工业革命时期,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冷战时期,西方国家通过工业化实现了城市化,进而实现现代化。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是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模式实现的。所以,以美欧为主体的西方世界在全球输出他们所谓的现代化价值观,事实是一些遵循西方发展模式的国家不仅没有取得成功,反而陷入发展困境。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迅速从农耕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从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我国用30多年快速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走过西方国家用了200多年的里程。现在我们面临的课题是,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基础上,再用未来30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类文明是互鉴、共存、共荣的,如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获得成功,也就为世界上不同国家树立了根据各自历史、文化、传统、国情等特点,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样板。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是无可争议的。那么,什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实质与核心就是人们从传统农业社会共享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转化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以及未来智能社会人类所共享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来。学术界研究人的现代化,认为它是广义文化现代化的一个核心,包括人的内部精神现代化和外部现代化。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考方式这些都属于内部精神现代化,外部现代化包括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现代化,即要符合现代化的趋势。其中,生活方式现代化,就是我们要顺应城镇化、城市化生活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公共空间意识。
我们国家目前的产业结构、物质生产、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在城市建设方面,以上海为例,其现代化程度与纽约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实现现代化,最大的问题是人的现代化。人们通常认为,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而事实上在我国是用一代人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改造了我们,未来要走向现代化、融入全球化,如何提高人的素养,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
家训家教是当代人的精神营养品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并正在经历从贫穷到富裕再到强大的历史飞跃,也面临着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以及与现代化文明的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构建一座人的现代化精神家园。中国自古讲究门风,注重家教,而家规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它作为规范和传承家族精神的载体,代代相传,对家族后世起着无可替代的警示作用。
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它不但可以励志、劝勤、勉学、诲戒,而且可以启迪童蒙,矫正孩子们的人生方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虽然时过境迁,人们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历史是一面镜子,家训家教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并不矛盾,很多思想在今天依然让人受益匪浅,有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应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于今人的精髓。
以《钱氏家训》为例,它被誉为中华第一家训。从第一家训得益的首先是钱氏家族。从钱镠算起,钱氏家族已有1200多年历史。到了近现代,钱氏家族更是人才辈出,形成人才井喷现象。所谓的近现代,是指由传统农耕文化向着近代工业化、工业文明转化的阶段,由农耕文明向着现代科技人文转化的阶段。从《钱氏家训》对钱氏家族的影响来看,传统的家训与现代化并不矛盾。钱氏家族的杰出人才代表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都从事现代科技,他们从传统家训中吸取了营养,带着这份营养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并取得了成就,表明传统家训有益于构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鼓舞现代人的精神力量。
《钱氏家训》不是一个古董,从《钱氏家训》里随意拿来一条,都对现代人有借鉴意义。
第一句“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天地就是“道”,是人类的真善美。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可能就有家长会教育孩子要学会复杂、玩心术。但纯真本来是青年人的优点,犯错是青年人的特征,让年轻人学得老奸巨猾,这样的教育就有问题。第二句“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是要后代读圣贤书,约束自己的言行。现在有些人为了博眼球随心所欲地发表意见,再去网络上疯传,这样做就缺乏底线思维意识。
从“家庭篇”里任择一句,“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但是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与此相反的现象,比如很多女性梦想嫁入豪门。
“社会篇”里有一句,“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充满了人生智慧。亲君子,远小人,但不必成为小人的仇敌,也不必一味附和君子而令自己失去尊严。
“国家篇”里,“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一句,不也是对共产党员的要求吗?同时它也蕴含了治国理政的智慧。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这是在告诉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向历史负责,不求眼前之利,不谋一己之利。
《钱氏家训》不愧是中华第一家训,其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国家篇里的每一句话对于现代化建设、培育现代人,都有启迪。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推进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的现代转型,这种现代转型离不开文化基因的传承。
人的现代化更应传承文化基因
由此可见,在建设现代化、融入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汲取传统文化的基因精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文化建设中,我认为家训、家教、家风,尤其是《钱氏家训》,是很好的精神营养品。这种精神非常具体,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对待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世代传承、演化延续的生命基因,是价值认同、思维习性、生活方式、精神愉悦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怎样活着等人的本源特征。文化是观察与认识世界的思想力量,体现精神与信仰、理想与信念的力度、广度与深度,具有难以改变的独特魅力。中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过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的40多年改革开放,今日之中国从领袖到劳动大众,对大力推动文化建设上下同欲、目标明确,定位精准、任重道远,使命担当、聚焦发力,迈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黄金期”。
围绕中华文化传承话题,我曾在台北拜访钱复先生时有过深入交谈。作为钱氏家族传人,钱老先生认为,文化由人创造并规范人的价值认知与品性行为。台湾地区一直非常注重中华文化传承,注重家风家训家教,注重维系华人社会传统家庭美德与伦理规则,可近些年来发生了一些令人忧虑的变化。中国人的文化主张先要学会做一个好人,成为合格好公民再融入社会;西方文化强调人的社会性,凸显个性,主张个人自由、个人权利,放大到社会上就是所谓民主,不能满足自我欲求就要抗争。台湾社会引入并实践这类西方价值观,一些年轻人的行为,比如孤僻易怒、不孝敬长辈等,离中国人传统家庭观念、道德伦理、行为方式越来越远,造成大众价值认同撕裂与社会生活乱象。
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传统的价值观和当下的市场经济、商业社会不匹配。市场经济回避不了资本,但资本本身不是坏东西,只是资本是由人来操控的,其包裹着、体现出的是人性人欲,资本逐利的本质可能把人性中的恶助长到极致,那就应当加以节制。资本扩张助推经济发展,但是资本的无序扩张是不可持续的。实际上,人性是需要不断修炼的,而假如你做到了传统家训里的训诫,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规避内心里恶的那一面。所以现在说心灵要回归家园,回归就是要从传统的家训、家教、家风中汲取做人处事的良知智慧。这也有益于在世界讲好中国发展故事,用中国人教育子孙的道理,增进与世界的对话与交流。
口述:何建华 整理:郑晓芳
经《家族企业》杂志授权转载
(何建华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本文根据何建华先生在第二届“钱氏家训家教”培训班上演讲整理。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2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