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豫的采访技巧很糟糕,但是她就是很火?

当年二战的时候盟军抓到德国潜艇专家雷恩,几次审问之后雷恩都是闭口不言。盟军刑讯专家卡特是一个自命不凡,事事锱铢必较的一个人。

于是卡特故意把雷恩安排到一个教授课堂附近放风,让教授故意说一些关于德国潜艇错误的理论,雷恩听完之后实在忍受不了教授的错误,冲进教室和教授辩论,并且指出教授的错误,告诉教授德国潜艇技术的优点,就这样用刑讯得不到绝密情报,雷恩却在这种情况下全盘托出。

雷恩发觉自己泄露了所有绝密情报后,就自杀了,留下一句遗言:比威逼利诱更可怕的就是自命不凡。

500

回到采访,鲁豫有约里来到嘉宾基本都是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人,每一个都是行业翘楚,要么是声名远扬,每一个人都是极具个性特点。

那么作为一档采访节目,观众是想看嘉宾展现出最真实的自我状态,还是看主持人花式自我表演呢?

答案无疑是看各种嘉宾在台上展现自我,那么每个主持人策略都是不同的,记得早年朱军主持艺术人生,节目首先是选嘉宾,挑选有深度,进过岁月磨练的嘉宾,然后朱军本人和他通过一起回忆过去,快速建立共情,最后嘉宾在朱军那里哭的稀里哗啦,除了结果故意不肯让朱军共情的人,其他都会内弄哭。

但是这个策略很累,很挑嘉宾,嘉宾年轻但是很火,朱军就没办法和他共情,就没有办法问出朱军想问的东西。

那么第二种策略就是装无知,我们可以看一下凤凰卫视另一档老节目,《锵锵三人行》里面来的嘉宾大部分都是文化行业里的顶尖翘楚,窦文涛的知识量应该是行业里绝对顶尖的,可是窦文涛经常做的事情的就是装糊涂,窦文涛总是可以问出一些很低级的问题,尤其是面对第一次上节目的嘉宾,这些嘉宾大部分都是文化行业里成名已久的人,他们也都被窦文涛的知识储备惊到了,可是在节目里,他们都被窦文涛瞬间的装糊涂惊讶,然后因为窦文涛的低级问题,开始讲出了一些行业劲爆内幕。

比如汪海林去圆桌派那期,大家可以看看,汪海林在窦文涛营造的气氛里 ,说出了一些他本来不想讲的行业问题,结果节目大火,不过汪海林事业也因此受益。

很多节目主持人都想模仿锵锵三人行,因为锵锵三人行节目形式太简单了,就三个人坐那嘚不嘚,但是无一例外所有模仿的节目都死了,即使锵锵三人行停播了,也没有节目能接力,最后还是窦文涛自己的圆桌派接力。

原因也都很简单,那就是所有主持人,都特别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嘉宾无话可说,最后变成主持人一言堂。

不少支持人都在犯这个错误,他们无法克制自己的表现欲,何和在公众面前的形象问题,都是这些主持人无法成功的原因。

鲁豫和窦文涛的方式如初一辙,就是在嘉宾面前表现出拙的一面,这一面会让各种行业精英惊讶,这些自命不凡的人之前接受各种电视台的采访,各种主持人名气不大,但是范端的特足。

而鲁豫不同, 私下里的鲁豫,范端的特足,排场很大,很多嘉宾在上节目之前都早有耳闻,虽然他们都看过鲁豫有约,但是没有上过节目之前,都对鲁豫有个预设。

越是名气的越大的人,遇到同样是名气很大的人,都会端起来,可是在节目里,鲁豫恰而其分的表现出拙的一面,大部分人端起来的心态会快速被击溃,并且必须回答鲁豫的蠢问题,于是嘉宾快速展现端起来之前藏着的自我。

鲁豫有约的特点就是谁红就采访谁,他没有时间去学朱军和人共情, 也不需要主持人在节目里保持形象,这就是一种采访策略。

鲁豫要的节目播出后的高收视率,节目的长虹,才能保证自己地位。

所以去年大火的易力敬冒犯式采访,就是进一步升级,去展现嘉宾被冒犯后状态,从而在采访节目里剑走偏锋。

所有的镜头前效果都是策略,鲁豫是最早的一批开路者,她这套策略因为她名气越大效果越好,其他节目就越难以跟进,因为过于愚蠢就显得刻意,鲁豫才能常年霸占这一类节目的收视前几名。

而且她有固定收视群体,刚刚红起来的人又必须要上鲁豫有约,这些东西都是紧密捆绑的,估计她现在已经不叫火了,而应该叫收视惯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