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曾经在这个行业工作的人员,寒武纪上市套现骗钱是我们圈子公开的秘密
【本文由“小飞侠杜兰特”推荐,来自《核心技术人员因分歧离职、股东清仓减持,“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怎么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为在这个行业曾经的人员,寒武纪上市套现骗钱是我们圈子公开的秘密,而且无数后来者想复制同样的路子去上市骗钱,包括我工作过的那个公司。
这个AI芯片最大的问题是,作为ASIC架构,他是牺牲了芯片的通用性来提升算力。这个在算法还不成熟,还要一直不断持续迭代更新的现在来说,就是噩梦。因为算法升级的成本极高,即使他们宣称可以提供配套的工具链来实现。同时,NV显卡在算力与通用性上面的巨大优势,使得目前实际上的AI计算(以云计算为主)都是选择nv的卡。
所以,AI芯片公司就遇到非常严重的商业化困境,你要么就自己做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把自己的芯片服务封装进整个技术与服务的解决方案里面。这不仅带来成本的飙升,实际上,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也要面对算法升级难题(做芯片的和算法也不是一个团队)。虽然能卖出去一部分,但是重的商业模式,几乎完全是需要政府使用部门来支持,而且也不好用;要么就是,专注于某些专用场景比如自动驾驶(比如地平线),但这个赛道也有更多问题,就不多赘述。
这些问题,我在18年的内部技术交流,就非常清楚了,到了现在,离开这个行业很久了,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AI芯片的国内公司,绝大部分都得完蛋。
不过,值得期待的是,现在有好几个做通用芯片的团队回来了,都是原nv和amd的背景,我希望他们能够成功,虽然路子很艰难,但是他们上来拿到的融资是非常巨大的,只能说我们国家在芯片领域的钱真的好忽悠,只要你头上戴了光环,经费都是按亿为单位给,也没办法,流片一次,几个亿就是一声响。希望他们成功。
说起AI落地,目前主要的几个场景,比如图像领域应用算很广泛了,都有很多细分场景了。语音识别包括nlp的场景,目前做的也很不错,声纹识别也有一些场景。但我们都说落地难,难的是哪里?这主要还是实际的用户场景。比如我半落地(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达到工业生产的要求,比如要么速度上不去;速度上去了效果就差,各种问题等等)过一个质检项目,做了一整套智能分拣设备。落地的时候发现,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形状甚至异构件、不同的颜色以及缺陷的类型等极其难处理,几十种算法还要设计复杂的分类逻辑。但是这个过程中,算力和芯片从来不是问题,我们一台小型的服务器+1080ti就能满足需求。
本质上就是AI芯片难落地。云上场景,比如我做用户推荐、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我算法的迭代是很快的,AI芯片能像通用芯片那样快速实现吗?所以作为用户,我不可能冒这么大风险还有时间成本来来使用。所以,即使算力成本高,也是主流的方案。
如果说一些小场景比如边缘场景,但是AI芯片也很难落地,不仅仅有自身原因,还有原先客户成为竞争对手后被降维打击的因素。
比如摄像头的场景,海思一颗3516就能解决,而单独的ai芯片还得配合一个主控才能解决,我见过某公司用他的ai芯片配合安霸的主控来做方案的,成本更高了算力也低,只能自己用,想办法包装进自己的行业解决场景里面才能卖出去。还有的想跟瑞星微合作,面向用户做成一个硬sdk方案,最后都没落地成功。这个过程中不仅成本很难降下去,沟通对接的复杂度也很高,很少有愿意选择这种方案的。如果去学海思,自己做soc,那就门槛更高了,你还得解决其他的需求。而且,你就算有技术也没这个钱。
所以,我才说,国内的几个AI芯片公司很难活下去,商业模式很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