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曾经在这个行业工作的人员,寒武纪上市套现骗钱是我们圈子公开的秘密

  • AI落地困难,不是AI芯片公司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AI的落地,通常跟芯片的关系不大。
    说起AI落地,目前主要的几个场景,比如图像领域应用算很广泛了,都有很多细分场景了。语音识别包括nlp的场景,目前做的也很不错,声纹识别也有一些场景。但我们都说落地难,难的是哪里?这主要还是实际的用户场景。比如我半落地(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达到工业生产的要求,比如要么速度上不去;速度上去了效果就差,各种问题等等)过一个质检项目,做了一整套智能分拣设备。落地的时候发现,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形状甚至异构件、不同的颜色以及缺陷的类型等极其难处理,几十种算法还要设计复杂的分类逻辑。但是这个过程中,算力和芯片从来不是问题,我们一台小型的服务器+1080ti就能满足需求。
    本质上就是AI芯片难落地。云上场景,比如我做用户推荐、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我算法的迭代是很快的,AI芯片能像通用芯片那样快速实现吗?所以作为用户,我不可能冒这么大风险还有时间成本来来使用。所以,即使算力成本高,也是主流的方案。
    如果说一些小场景比如边缘场景,但是AI芯片也很难落地,不仅仅有自身原因,还有原先客户成为竞争对手后被降维打击的因素。
    比如摄像头的场景,海思一颗3516就能解决,而单独的ai芯片还得配合一个主控才能解决,我见过某公司用他的ai芯片配合安霸的主控来做方案的,成本更高了算力也低,只能自己用,想办法包装进自己的行业解决场景里面才能卖出去。还有的想跟瑞星微合作,面向用户做成一个硬sdk方案,最后都没落地成功。这个过程中不仅成本很难降下去,沟通对接的复杂度也很高,很少有愿意选择这种方案的。如果去学海思,自己做soc,那就门槛更高了,你还得解决其他的需求。而且,你就算有技术也没这个钱。
    所以,我才说,国内的几个AI芯片公司很难活下去,商业模式很难成立。

回复1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