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学霸讲科普网友们都想笑,院士“不务正业”搞综艺不骂反夸?
最近,被人安利了一档宝藏综艺,颠覆了我对硬核科技节目的认知。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我们印象中,科学的节目是这样的,
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
但没想到,有科技节目它的画风是这样的。
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乍一看是不是以为是娱乐偶像综艺?
实际不是,这档名为《未来中国》的节目,是东方卫视播出的一档以科学内容为主的综艺栏目。
而且,别看嘉宾看似都和科技不沾边,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专业的“业内人士”。
比如最近大红大紫的“脱口秀鹿晗”徐志胜,在走上脱口秀这条路之前,他曾是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与工程的研究生,是一位妥妥的技术学霸;另一位脱口秀演员庞博,也是位理工人才,是交大本科中科院研究生。
原本以为他们主业是脱口秀,结果人家脱口秀只是副业。这次讲回老本行的他们也将搞笑的元素融入到一起,感觉平日里高高在上的科学节目一下子显得接地气了。
节目中另一帮颜值贼高的优质青年,也不是什么偶像艺人或娱乐爱豆,而是年轻的科学领袖。
他们通过细致入微,诙谐易懂的方式,把行业拆分为一个个有意思的部分,将高端复杂的知识趣味化。
比如,90后科学发明家薛来,依托北斗系统导航的无人驾驶全自动引导车来盖笔帽,非常生动地证明了北斗导航厘米级的精确性;
天体物理博士刘博洋,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亲手制作,硬核还原了“古代导航黑科技”牵星板。
北大金融硕士林鹰谷用实验的方式,告诉大家蘑菇也能做建筑材料,而且更防火环保,还可能上火星盖房子。
北大脑科学博士生谈汪展示了云也可以“随手摘下”,金属也可以像液体一样流动。
徐志胜用“女娲是初代材料学家,李白是理工男”这样的脑洞,帮助大家拉近和科学之间的距离。
不仅如此,业界大神也打扮得年轻,和年轻人们有说有笑,声情并茂地讲解行业的最新科技应用。
在最新一期节目中,就邀请到了去年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也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项的赵东元院士,他为大家科普了介孔材料可以用来渣油,作被子,还用来做化妆品,控油,保湿都不错。
后来我还发现,这部综艺不仅我爱看,办公室其他同事也都在看——尤其是年轻的同事,上头得不行,甚至追出了磕剧的感觉。
那么我就好奇,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开始关注科技类节目了呢?
01
想必大家还对前阵子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有印象。
中国代表团在这次奥运期间做了两件大事——一件事在赛场上惊艳世界,另一件是在赛场下用科技征服世界。
比如开幕式上全球最大的超高清LED三维舞台,就让全球观众都赞叹不已;奥运村中的零重力床、智能机器人和无人餐厅,令国外运动员纷纷点赞转发;冬奥场馆的制冰造雪,智能滑雪机器人等各种黑科技,更是在国外的新闻媒体上刷了一波屏,给中国制造挣足了脸面。
伴随着这样的改变,年轻人的注意力自然也被吸引了过来。
开赛以来,越来越多人开始关心在网上讨论关于奥运科技的趣闻,转发科技的文章,甚至主动去查阅了解背后的原理和知识。
这一幕也说明了,一个国家越流行什么,一个国家的年轻人就越追求什么。
年轻人开始关注科技背后,是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存在感”越来越高。
比如核电领域,上周我国华龙一号海外示范工程、全球第四台机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工程3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为机组后续投入商运奠定坚实基础。至此,华龙一号海内外示范工程四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
航空航天,过去一年共实施55次发射任务,发射次数位居世界首位,发射载荷数量和质量持续刷新纪录;2月27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托举的22颗卫星分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
生物科学,去年9月提出的颠覆性人工合成淀粉制备方法,令全世界媒体都在纷纷报道,被誉为“将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是“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了生化反应进化瓶颈,向设计生命迈进了一大步,为设计组装新功能的生物系统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
国产芯片,龙芯中科推出了完全自主指令集架构LoongArch,这一代完全国产的CPU,从顶层架构到指令功能和ABI标准做到了完全自主,彻底和国际四大主流之一的MIPS指令集架构彻底说再见,在国产自主化方面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
……
类似的惊艳世界的技术突破,在过去一年越来越多,在层出不穷的新科技面世后,年轻人开始把目光放在科技身上。
过去我们总说中国的科技氛围不浓厚,一部分原因在于许多技术还在蛰伏期,成果不能被大家直观所感受到,自然也就难以产生共振。
不过随着如今一个个科技开花结果,技术生根发芽,中国制造慢慢从后台步入舞台,走到视野中心,甚至全世界的中心。越来越多人能切身体会着世界的剧变、国家的富强,对国家民族的强烈归属和信赖感也越来越强,年轻人开始把目光放在科技身上。
02
除了科技越来越进步之外,年轻一代更关注科学,还因为传承。
科学发展不仅仅是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同时还有科学知识、科学传统、科学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之间传承、发展的过程。
当一个国家有传承的传统,那么科技的火苗就会绵绵不绝。
比如提到歼20总师杨伟,我们都会想到当年力邀杨伟入学的大学导师罗时钧。
罗时钧是中国动力学的一代大师,参与编写了国内第一部中文航空动力学教材,设计过新中国第一架超音速飞机,在空气动力学、跨声速空气动力学、大迎角空气动力学等领域都有极深厚的造诣。
在他的引荐之下,原本不符合录取要求的张伟,被西北工业大学破格录取,走上了科学之路。
而在相中杨伟这匹千里马之前,罗时钧也曾当过千里马。他的伯乐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就是钱学森。
真要说起来,罗时钧还是钱学森培养出来的第一个博士生。从这样的人物手中教出来的学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款5代机,足可以看出,因此,杨伟今天的成功就和歼-20的威风一样,是多少年、几代人辛苦培养出来的宝贵成果。
数学领域同样不乏类似的案例。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在杂志上看到了华罗庚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倍加赞赏,产生了想见一见这个年轻人的念头。
在得知华罗庚因家庭贫困上不起高中,却凭借顽强的毅力,用5年时间自学完高中和大学的数学课程后,熊庆来帮助他克服多方面的阻力,破例把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因染伤寒致残拄着拐杖的年轻人,接到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园。
1930年,华罗庚走进了清华大学的大门。4年时间里,他自学了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利用业余时间搞学术研究,在国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1936年,熊庆来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深造两年。
在熊庆来先生的教育和提携下,华罗庚很快成长为国际知名学者、数论专家。
同样的故事又发生在年仅23岁陈景润身上。1956年,华罗庚已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一天,华罗庚收到署名为陈景润的纠错信。
华罗庚读完信,仔细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的太好了!他的意见完全正确。”同年在北京召开第一次数学研究会,华罗庚邀请陈景润到北京参加数学大会。
遥想当年,因《科学》杂志上纠错的论文,自己被恩师熊庆来提携,才能有机会成长为祖国的科学专家,眼前这个年轻人就是当年的自己。华罗庚秉承恩师熊庆来提携晚辈的胸怀。1957年9月,华罗庚教授把陈景润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陈景润到中科院后,在华老的亲自指导和关怀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数论难题,储备了大量的知识,最终成为享誉国际的数学家。
类似的师承关系在功勋科学家之间比比皆是。比如周光召、程开甲师从王淦昌,赵九章指导过钱骥,于敏师从胡宁。
这,就是中国科学家的传承情怀。从钱老,到罗时钧,到杨伟。从熊庆来到华罗庚,到陈景润,一代代传承下来才造就了科学家的人才链条,不断培育出新的大科学家。也给这代年轻人热爱科学打造了坚实的地基。
03
回到《未来中国》这个节目,如今看来,在节目中,观众能亲眼目睹中国最为尖端的科技成果,知晓中国最为前沿的技术知识。同时,年轻的科学从业者也能得到和前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比如林宝军总师用自己研发北斗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年轻人科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挑战和不易。
赵东元院士在每位年轻人讲完都会不吝赞美之词,给予很高的评价,给他们加油打气,还会把行业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展示给大家。
在舞台之下,两位科学家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什么是科技的传承。
就在前不久前,复旦大学师生的朋友圈被一张“院士领奖归来”的图片刷屏了,这个人正是赵东元院士,他手拎一个帆布包,出现在了复旦大学的校园内。
就在这天上午,赵东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颁奖。颁奖结束后,他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复旦,因为第二天一早8点,他要给本科生上课。
“作为一位教授,我们不能迟到,一百多个学生等着上课,迟到5分钟就是教学事故了。原本安排是今天坐飞机返回上海,但我要给学生上课,就提前回来了。” 赵东元说。
18年来,他一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几乎从未间断,即使前一天还在外地开会,他也一定连夜飞回来。
他的学生记得,自己有次为了投一篇文章,在国外联系赵老师,没想到老师立刻回复,那时国内已是凌晨一两点钟。
而且工作再忙,赵东元也没有放下科普。从为中学生开讲座到录制网课,他还主编了《十万个为什么(第六卷)》,这些认真编写的内容,花费了他不少心血。
“我自己是读《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出版社找到我,我就答应了。”赵东元说,科学家一定得后继有人,科学事业才能不断发展,而宣扬科学是科学家的职责。“真正的纯科学就是刨根问底,还谈不上应用。比如研究1+1=2有什么用?没用。但它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有了这种思维,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他所带的团队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他获奖拿到的奖金,都有20%-30%用来资助年轻学者发展。
在这种传承的坚持下,赵东元已是桃李满天下。从她课堂走出的学生中,已有89人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出站博士后13名。很多人已成为相关领域前沿的新生代优秀学者代表,到现在他依旧保留着学生的实验笔记和装帧的毕业论文。
林宝军总师同样是如此。
2015年,我国第一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当时林宝军的设计团队共有81人,平均年龄只有31岁。当时不要说外人,就连这些年轻人都会对自己研制卫星的能力产生怀疑。
但林宝军偏偏不信邪。
他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一边进行技术攻关,一边给团队加油打气。林宝军当时对年轻人说:“等你们年纪像我这么大时,能做成一颗北斗三号,就算没白活。”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群年轻人在2015年就发射了第一颗北斗三号卫星,这颗卫星使用了超过70%的新技术(通常一个新型号卫星使用新技术不超过30%);2018年一年高密度发射八颗北斗三号卫星;2020年,我国已经有30颗北斗三号卫星在太空翱翔。
可见,节目组之所以请这两位前辈来到现场,正是告诉各位年轻人们:假如你在科研中遇到了困难,别担心,因为中国总会有办法,中国的科学界总会有办法,只要有一丝希望,任何难题都不是翻不过去的山脉。
一座桥,一扇窗,中国的科技是这么披荆斩棘,开山通途。
所以回过头来看,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年轻人这么喜欢看这部节目。因为从中不仅能可以学到科学知识,也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传承之情,就好像回到课堂,面对谆谆教诲的老师一样。
这既是一扇展示中国科技的窗口,也是链接老一辈、当下年轻人和未来的一座桥梁。
也许《未来中国》只是个开始,可能未来引领科学潮流的,就是电视机前的无数年轻人,就是电视机前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