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为什么招不到人,为什么能力强的博士仍然为高校教职挤破头?
【本文来自《徐实: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缺人才啊,我面试的博士却是这种态度》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一家之言罢了。
药企为什么招不到人,为什么能力强的博士仍然为高校教职挤破头,说穿了就是薪酬不行而且没有职业发展。
首先,如果一个博士选择企业,那么他所求的无非两点:高工资+高工资预期,否则不如去高校。但是大多数企业首先开不出比高校高很多的工资,15、16年的时候恒瑞给博士开10w年薪(税前),现在校招也没有涨到30w(税前)。一个博士如果能够去一二线城市的高校拿差不多的工资,为什么要去连云港泰州这种地方?那剩下来愿意去企业的博士必然不是博士中厉害的。
其次不能提供很好的发展。既然贴主提到持续学习,那么企业的研发岗位是否能够给一个博士个人发展?据我所知,很多博士在某个药企投入3-5年时间做一个产品的研发,不管做不做的出来,进去几年以后很多人要么成为只做一个环节的“专才”,要么变成PPT高手,视野越做越窄工资也没有提升。同样的3-5年时间,在高校做横向,每年可以做一个项目还有基金,几年下来都副高了,个人提升很大。另一个例子:博士们放着甲方药企不去,非要扎堆去业界富士康药明康德,也是一个道理,就为了个人发展,包括跳槽以后的。
说到跳槽,很多也是被逼的。国内企业非常喜欢欺负老实人。本人几个博士师兄毕业就在恒瑞、海正、华大等做研发多年没跳槽过,工资比他们后来跳进去的本科硕士同学还低(这几个师兄能力上绝对不差)。业界好像普遍认为不挪坑就是没本事。博士搞科研多年,一般都喜欢稳定的环境,老实人吃亏的环境那自然不喜欢去了。
最后说一下,国内大多数学校工科生物医药类专业的科研政策和药科大差不多,贴主这是老黄历了。本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下博士教育:学校肯定不会什么都合企业的意,不会做纯应用研究。
第一学校是为全社会服务,拿了公立拨款并不是专为企业搞科研,相当多的经费是国家任务和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第二人才培养,如果高校专注于应用研究,培养一个专为业界定制的人才,那么他以后去高校、研究所、行业服务机构、甚至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路子都会变窄。现在国内博士毕竟还不太多,按本人单位统计去业内企业的都占不到50%,为什么要为了一棵树放弃整个森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