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陪着亲戚开厂,利润薄,想给工人改善条件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06044”推荐,来自《工人日报:“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何以冲上热搜?》评论区,标题为观察者网用户_306044添加】

以前陪着亲戚开厂,给东风小康做过二级供应,纯注塑工艺,内饰件,亲戚是老板,我是会计,整个办公室的一套流程都我负责(小厂,实际上我一个人做非常有余裕),人手不够的时候嘛,工人做什么我做什么。

状况是厂小,技术有限,被上级供应商吃得死死的,只能拿到利润最薄的东西做。工人状况就是886,八点对八点,要上12小时长夜班,机器不能停(因为每次开关注塑机都有一个过程,费时费电费原料,是一笔额外的成本)。工人到手的月薪按照4.5K一月的标准除以机器的理论产能折算计件工资,实际到手在4-4.5K,无社保。虽说包午餐和晚餐,包住宿,但是食堂和洗澡热水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宿舍是十几个人一起的大通铺。我和他们吃一起睡一起,后来实在受不了他们在宿舍抽烟,我睡办公室去了。

工厂招人从来都没有成功过,本地人根本看都不看我们这种工厂一眼,尤其是本地刚拆迁过,随便一个人说不定都比老板拿出更多流动资金。干活的都是四川老家拉来的大龄单身汉、找不到好活的上了年纪的人来做。

每个环节都是问题,想给工人改善条件,但是直到我离职公司实际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一切都免谈。二级供应拿不到高利润订单,收款还要被一级供应商各种理由延期、克扣,随便一个打交道的人都会吃拿卡要那一套,小到卸货的搬运工要烟(不然你连一个叉车、托盘都搞不到),大到主管派单的实权经理直接事前跟我们谈“抽点”(给我们一个有额外利润的价格,但是额外利润大头要孝敬给他),直接验收我们货物的质检部门的人更得当菩萨供着。

因为经常要跑去大供应商那里“要饭”,我发现这个行业给工人的薪酬待遇都和我们差不多,实际状况是在产业链水平上的位置决定的。像小康一样的大厂一般叫他们总装厂,自己只做利润较高的部件和成品组装,大头是他们的,手下工人当然福利也有保障,实际所得比供应商的工人多得多,劳动法遵守得好。然后“涓滴效应”,一级供应商能拿到利润相对较好的订单,也有一定规模,活得还算不错,因为订单价值足够高,但是886的现象已经是普遍了。到我们做二级供应的,拿的都是挑剩下的又难做又没钱赚的单子,状况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你得想想,总装厂自己养的才几千几万人呢?它的一条产业链上层层分包出去的至少有十倍以上劳动人口在为它服务,这才是劳动力的大头,供应商的劳动力状况才是普遍情况。

我离职的时候正逢美国搞关税制裁,我们供货的总装厂产品直接停止出口美国,连带我们的供应订单被取消,直接停产,我觉得在那里看得够多了,继续呆着没有意义,就离开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