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比较好?
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比较好?
------ 分析与借鉴
引言
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相对于其它许多国家的产品,是比较好的。不论是外在质量(外观)还是内在质量(功能),绝大多数的日本企业产品都要略胜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一筹。
虽然也有造假的事例,但总体来讲,日本的产品质量究竟如何,是有目共睹的。造假的事情一旦暴露,造假者受到的来自政府、同行、消费者的惩罚之严厉,是不能承受之痛。
我们有些人,一看到日本企业有造假事件出现就欣喜若狂,觉得“日本也不过如此”。这种想法和态度是万万要不得的。
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会比较好?我们国内的企业又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的呢?
笔者分析认为,下面这些方面的原因可以为我们国内的企业所参考、借鉴。
分析
从大的宏观方面来讲,有二大因素:
一、日本民族特有的危机意识使得日本政府和企业未雨绸缪、力争领先一步
日本是一个地下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它的工业原料几乎都要从国外进口。
正是因为日本缺少资源,使他们产生了对今后生存的强烈的危机感,认识到如果不主动采取措施、不积极进取,将不会有生存的可能。
日本几乎没有少数民族,98%以上都是大和民族,有很强的共同认同趋势。因此,这种危机意识,遍及整个日本民族,日本国民生活的一切都被这种危机感所左右,特别是几十年前的石油危机。所以,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往往会未雨绸缪、多想一个层次,更进一步。
日本的企业认为:产品质量优劣的标准不是自己定的,是消费者用喜好那无形的尺码来度量的,客户不喜欢,你就是自认为做得再完美也是白搭,企业还是要垮掉。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够被顾客所喜爱而掏钱购买,企业的技术人员会想尽办法揣摩顾客心理,设计出令顾客喜出望外的商品;而制造部门在制造时也是精益求精,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
由于整个国家的国民都有这种意识,日本的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为市场提供最佳质量的产品,日本产品质量过得硬也就渐渐成为世人公认。即使偶尔有不良产品出现,也往往被市场作为特例、淡化处理掉。
二、日本政府重视技术立国的国策
由于日本资源匮乏、地理环境恶劣,要生存、要发展的话,日本政府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技术立国,号召企业利用优良的技术进行来料加工、做他国所不能做的产品转而出口获取利润,以此来求得生存。为了使企业的技术不断得到更新、改良,日本政府在税收管理上连续多年实行设备快速折旧法,让企业少交税、多消化成本,以此促进企业先进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快了日本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笔者认为,上述的二大因素是日本产品质量相对比较好的大环境,也可以说,凡是产品质量好的国家或企业,危机意识和重视技术是其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人都是有惰性的、被动的,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人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向前进。中国古代打仗,当年的项羽采取了“破釜沉舟”的策略,砸了锅,没有了饭吃,逃也逃不远;把船沉掉,断了士兵们的退路。于是全体官兵只有团结一致、奋起杀敌,结果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我们国内的企业也应该有这种意识。危机袭来如山倒,如果现在觉得还过得去,耻于自省、怠于革新,则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从企业、个人这个微观角度来讲,有以下几大因素:
一,勤劳的理念、敬业的氛围、家庭式的关系
日本人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骄傲地认为: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日本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
凡事要动手做了才会有结果。
日本企业的工作现场有着浓浓的敬业氛围。日本人认为,做事,态度是最重要的,态度不端正,再小的事也不可能做好。
举一个例子,我记得中国国内的报纸曾经登过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打工的回忆文章。他被要求跟日本师傅学习清洗厕所的坐便器。
留学生想,马桶谁不会洗?不就是弄干净么?于是卖力檫洗,最后请师傅来检查,说不及格。
师傅问:干净了吗?答:干净了。又问:那你敢从自己清洗过的马桶里舀一勺水喝吗?答:、、、、
于是,师傅重新花了很长的时间对坐便器进行了清洗,最后,当着留学生的面,从坐便器里舀了一勺水,平静地喝了下去。留学生深受触动。
因此说,敬业精神是质量好坏的第一道坎。
另外,日本企业员工之间的家庭式的关系,也是产品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一个基础。我们中国人自己常常这样说,日本人一个人是条虫、一群人是条龙。日本员工相互之间的团结帮助是出了名的。即使两个人之间私人关系不是很融洽,他们大多都不会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不会相互之间拆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个日本人上班时有说有笑、有商有量,但下班后却互不理睬,各走东西。正是这种工作上的互相帮助、互补有无的关系,使得由多人分别担当的产品整体质量很少出现偏差。
二,独特的人事制度保证相对稳定的企业人员结构、相对平均的收入分配机制
日本的企业一般不喜欢跳槽的员工,企业认为,你既然可以随便从A公司跳出来,也难保你不会再次从我们B公司跳出去,与其你迟早有这个可能,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你。对一个员工来讲,除非自己掌握着别人所没有的技术、别的企业也正在猎取你,否则,一旦你提出辞职,社会上一般没有企业会接纳你。所以,一个员工一旦进了一家企业,没有特殊情况是要工作一辈子、直至退休,因此,只有努力,别无他选。
相对的,而员工选择企业也同样是看这家企业是否爱惜员工,是否随便处分、开除员工。口碑不好的企业,一般人们都不会考虑,所以,企业也必须要有责任心、要讲信用,才能留住员工、得到发展。
所以,把企业和个人都被捆绑在了一条船上,大家只有齐心合力才有希望。
这样的相辅相成,使得日本的企业里很少有人跳槽或被企业解聘。日本企业普遍认为,培养一个员工不容易,所谓“熟能生巧”,一个员工在企业呆久了,做事就比较熟门熟路,也会掌握心得、积累经验,而这些是一个新员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具备的。这种“员工还是老的好”的做法,对产品质量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日本的企业员工之间收入的差距大多不大。日本企业有等级制、有干部与工人的工资差别,干部工资高,但没有加班费等津贴;而工人虽然工资比干部低,只要其努力,其工资加津贴部分的收入并不一定比干部的少,甚至超过干部。如此,稳定了质量第一线的工人队伍,也就稳定了质量。
三,企业干部的作用
日本的大多数企业,干部在部下的眼里,是懂行的,是能人,自己的上司不是一个除了会
发号施令、别的啥都不会的人,而是一个专家,是一个可以依赖、可以得到帮助的人。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干部、干部,先干一步”。日本企业的干部大多能身先士卒、切实起到了表率、榜样的作用。
日本企业的干部大多很专心,心思都用在企业的运作上,很少有歪门邪道(中国所谓的吃里
扒外)的念头。从表面上看,企业干部并没有具体工作,即使一天、一个星期不在工厂,企业照样运作正常。但日本企业的干部出勤率出奇的高。他们往往比工人上班要早、下班要迟,工人随时都可以找到他们。这样,干部们才可能及时掌握现场第一手信息、作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对现场问题的及时处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日本企业的干部大多公私分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用车。除了作为公司象征的董事长、大公司社长,其余的干部都是坐公车或自家车上下班,费用自己掏或公司给予一定的补贴,但平时私事均是自费。而我们国内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的干部,有许多人官不大派头不小,人手一部公家车,公用私用全报销。这不仅对产品成本的核算有很大的影响,也败坏了企业的风气、打击了底层员工的干劲,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是不可能会有好的产品出来的。
四,企业里人才不多专家多
日本的大多数企业与国内企业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人才不多专家多。因为日本的企业认为,
企业的兴盛,不是一个、两个人才所能成就的,而是靠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得以实现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而所谓的“专家”,其实就是我们国内平时讲的岗位能手。日本的企业极其重视岗位能手的培养,特别是对第一线岗位的工人。
日本企业的岗位能手有二个很重要的特点:
一是长期从事一项单一的工作。岗位员工进厂后一般一直从事同一项工作、直至退休。在长
期单一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技术诀窍,精益求精,对循序渐进的质量提高和稳定巩固起到了主要作用。
二是企业重视岗位员工的基本功、开阔员工的眼界。从文化知识的进修到职业从业资格的取得,都有一系列的规划和措施。企业不但出资给予各种培训,还提供各种场合的实践机会(比如出国、出差),以使他们开阔眼界、做任何工作时都有所借鉴,锻炼他们的才干。
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日本的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稳定,在设备、工具、管理手段等方面,都有相当到位的措施。比如:
不断更新设备,使企业的设备一直保持功能先进、状态良好;
始终跟上业界的发展进程,在现代化的工器具使用方面舍得花钱,以不断提高加工、检测精度;
运用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扎实推进标准化作业,要求员工严格依照技术标准、作业规程工作,不使质量出现跌荡起伏;
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活动(如讨论会、演讲会、QC小组活动、企业内部节日等),促进员工间的信息、技术的交流、交换。
六,仔细、详尽的效益核算
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不仅仅体现在设备更新、使用先进技术上,更体现在精细的核算上。
质量不是杀鸡用牛刀,不应该是靠无限制的成本堆出来的,“物美价廉”才是宗旨,因此需要作详尽的核算。
核算分效率、效益两大部分。也就是说,日本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但要做经济帐,还要做效率帐。
效率的核算,是对人员、设备的使用率进行记录、分析,以加快生产周期、提高生产能力。按照设备折旧的原理,在折旧期限里,设备实际使用了多少时间、设备本身在使用上是否亏本等等,一一核算。
效益的核算,是采用计划值管理,对任何一个项目的所有与生产制造、销售、管理成本有关的内容进行跟踪管理、记录、分析。
只有效率、效益两方面都不亏本,才是真正的赢利。
七,良好的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看似与质量没有大关系,实际上关系重大。因为,及时、彻底的售后服务,不但
可以消除客户对产品质量问题的不满,更重要的从售后服务中可以直接了解客户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我们都知道,所谓的质量实际是没有具体标准的,客户的认可、赞赏是唯一的标准。
日本的企业大都非常重视售后服务,对售后服务有详尽的记录,这些记录又会在第一时间反馈到生产第一线,成为生产部门下一阶段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参考。
八,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个人也好、企业也好,要想与时俱进,不经常学习就跟不
上形势。在日本企业里,不论是干部还是工人,在再学习方面都是积极、主动的。
日本的企业会组织员工参加各种新知识的学习、举办各种专题讨论会,集体跟上时代。
企业的员工也会自发参加学习,获取各种证书。特别要提的一点是:日本企业的员工随身都会携带笔记本,随时记下点点滴滴的心得体会,所谓集腋成裘,长期的积累,形成了各种技术诀窍、专利,对产品的升级换代、质量的不断提高,产生极大的效果。
日本企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相互学习。企业之间结成联盟,有畅通的信息渠道。比如,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不象欧美企业那样单独进入,一家日本企业进入中国,会有许多配套企业一起跟着进入。日本企业到哪里,那里就会有自发组织的机构,在当地出版杂志、相互交流当地信息。
日本企业大都重视资料收集、重视档案管理。档案资料其实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在日本企业内部,哪怕是几十年前的陈旧资料,都被精心保存、充分使用着。
日本企业也重视员工的出差报告。日本员工的出差报告,很少有写成流水帐的,写得都比较具体,有主题、有分析、有结论、有努力方向,存档并分发给其他相关人员,供大家参考,做到一人出差、大家受益。
九,企业个人MORAL的提高
日本企业的成功、日本产品质量获得世界认可,除了上述的设备、技术、管理等因素外,另
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员工的MORAL的提高。
MORAL是英文单词,意思是道德、素养。日本人对其赋予了新的含义,认为道德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因此,MORAL的准确定义应该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而是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具体的思想与态度。前面讲过,日本几乎是一个单民族国家,其道德观、价值观也大致相同,故对于MORAL的理解也大致一致。比如:
日本人比较讲信用、不轻易承诺,但也不忘承诺。他们深感,失信于人,等于慢性自杀。
日本人信奉今日事今日毕的信条。日本企业的员工大都比较追求效率,既然制定了计划,不惜通宵达旦加班也要百分百完成,不然将一事无成。
日本人在遵守规则上比较自觉,虽然有时候的遵守看起来比较迂。公共秩序也好、企业制定
的规章制度也好,一般不需要特别监督,大家都会遵照、遵守、执行。
举两个例子。我曾经在国内一家大型企业工作过,企业曾经同时有德国和日本的技术人员驻厂指导。公司为了外国人员的安全,特地对他们作出了规定,要求他们在场区里行走时必须走划有安全线的安全通道。虽然德国人素以严谨而闻名,但在遵守安全通道的规则上却一直熟视无睹,他们往往会跨出区域,东走西跑;而日本技术人员则不然,他们会严格按照规定的线路行走,所有的人都不会跨越警告线。
我也曾经去日本的企业实习。公司规定,进入厂区的所有人员和车辆在过厂区内马路时,必须先停下来、然后伸出右手,同时扭头对左、右、前面三个方向进行安全确认,口中还必须响亮地振振有词:“左方安全!”、“右方安全!”、“前方安全!”,确认三个方向都安全后才通过。
日本人在表达自己意思、希望别人理解的时候,一般都比较委婉,不大会直截了当,不会当面相互指责、相互对骂(但政治家例外)。一个不能准确把握对方讲话意图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因此,日本人显得比较多愁善感。而正是因为这一点,日本人在考虑问题时,就自然而然地要为对方设身处地地想,反映到产品上,就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尽量考虑顾客可能有的感受,用中国人的话来讲,就是“想到别人心里去了”。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顾客的认可、喜欢,掏钱买,并在以后再次给予青睐。因此,
所谓质量,不单单是指产品硬件的功能,也包括顾客对企业、对企业员工的信赖程度。而这个信赖的内容,就是每个职工的MORAL。
结语
质量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产品想要走出困境、扎根、生存的必经之路。
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国家、民族、企业、个人的文化的最终沉淀。换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对其它国家、其他民族、其它企业的一种文化侵略。怎样击退这种侵略,是我们日夜都应萦绕心头的责任。
质量的好坏不是自己划定的,是由社会或最终用户以并没有任何标准的评价来判定的。
质量的提高不是由哪一个领导振臂一呼、挥斥鞭策就能形成的,但领导者的言行严重影响质量。质量的提高是要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通过每一个步骤的自觉的、虔诚的、长期的实践才能得以完美实现的。
质量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永远都应处在一个不断进步的阶段。质量提高的过程,也是企业、个人素质提高的过程。
<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