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时只有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能摆摊,做小贩

【本文由“弗朗西斯科必胜”推荐,来自《六七十年代并没有禁止个体户,小商小贩天天有,印象最深的是啥呢?~》评论区,标题为弗朗西斯科必胜添加】

   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只允许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摆摊、做小贩。《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一书的第三章第3节中还说:

   割资本主义尾巴,意思是身子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尾巴还留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要动刀子,把留在资本主义的尾巴割去,全身毫无保留地进入社会主义。

    割资本主义尾巴主要在农村中进行。其做法包括:

    定期检查和丈量农民的自留地,看看是否偷偷扩大了面积;

    检查农民私人喂养的猪、牛、羊是否超过了公家规定的头数;

    检查农民是否偷偷跑到“自由市场”作小买卖(有的地方把农民卖几个鸡蛋也称作“投机倒把”);

    检查农民是否偷偷从事补锅、修车、缝纫等个体劳动……

    凡发现违反规定者,轻则责令改正,重则批判斗争,没收部分财产。这就是 “割资本主义尾巴”

    “割资本主义尾巴”发展到城里,取消了修鞋、修车、裁缝、零售摊点等个体劳动。

    但是,虽然措施如此严酷,城乡老百姓还是想尽办法捣腾点私活,以求生存。特别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更是如此。……江苏、浙江一些地方的农村,那个时期也没有取消“社队企业”,并且允许农民包揽一点机修、电工、建筑、养殖、兽医、缝纫等私活,允许农民搞一点“自由市场”,互通有无。这是后来江浙一带乡镇企业先于全国崛起的基础。

    在城里,一些从事裁剪、医药、书画装裱、自行车修理、家具制作的个体劳动者,也纷纷采取“单线联系”、“上门服务”等方式,悄悄在“地下”运行,缓解了人们迫切的生活需求。

500

   《北京日报》2018年10月8日那一期上的《40年前开启国门的那一刻》中则说:

   当时国家供应短缺,农民卖一点自产品却要撵、要罚,人为地制造穷困。随着大气候的变暖,开放集市的呼声愈来愈高。报上只是试探性地登了一条四指宽的“群众来信”《是赶集还是撵集》,当日便报纸脱销。农民赶集时将这张报纸挂在扁担上作为护身符。冰冻的市场,哗啦一下,春潮澎湃。

   “百度”网的公众号平台上《甘肃经济日报》的公众号(网页版)中的这个网页上转载、刊登了上面这篇《北京日报》文章的网络版: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9428028392037291

500

500

上面三名被抓的“投机倒把分子”中最左边的这名是因为“私做熟食”而被抓的。(见牌子上的第一行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