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是产科医生,听她说,在她们医疗队没有到深山牧区时,牧民的婴儿成活率才25%
【本文来自《穿越了,请带上一本《赤脚医生手册》》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赤脚医生》这本书,在我家可能是除字典外被翻得最勤的工具书了。小到感冒发烧,大到结核病、心脏病。 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肤科、儿科、妇科,甚至还有产科、骨科,各种基础分科样样俱全。前半本西医,后半本中医,平时在家里什么头疼脑热的小病只管“按图索骥”,找到相对症状对应下的病症,依葫芦画瓢,按书上所讲加以施治,或是按书上提供药方买药服用,别说大多常见病也都能治愈,因而家里人很多时候也就不选择麻烦往医院跑一趟了。当然,如果“超纲”了的病症还是不敢耽误,要第一时间去医院治疗的。事实上书里的介绍已经很事无巨细了,一个家庭的普通病症完全可以应对。另外,就算在平时,这本书我也时常翻阅,当一本医学科普教材也是收获颇丰。
好像每个省的《赤脚医生》内容还都各自有差别,我在旧书摊上见过上海的、江苏的,还有浙江的,这些版本同家里的那本还有不少差别,它们可能更注重西医,中医内容很少,或是没有。
然而,我家的书来自当医生的姥姥和姥爷,当年他们怀揣满腔热忱响应号召投身建设大西北,他们所有援建的医生人手一本由当地《赤脚医生教材》编委会编纂的《赤脚医生》。因为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医生除了本专业工作外还要尽量掌握全科知识,努力利用有限的人手为更多有需要的人看病。那时的西北各方面贫乏,人民很多方面认知浅薄,有些甚至对常识性的卫生预防知识一窍不通。
举个例子,由于姥姥是产科医生,听她说在她们医疗队没有到深山里的牧区时,那里的少数民族牧民的婴儿的成活率才25%,也就是说平均生的十个孩子里才有不到三个孩子能活下来。由于卫生条件差,很多婴儿在一出生没几天就感染寄生虫或是其它细菌、病毒就死掉了。牧民的女子,也不管就把孩子包包埋了。然后她们也不避孕,就又生,养不活就算了。她们很多不光自身疾病缠身,还半辈子都在生孩子,却鲜有孩子留在身边,因为大多都没活下来。但是自从医疗队驻扎在牧区几年后,他们的婴儿的成活率提升到了80%.不只是活下来的孩子多了,就连一身病症将就着活的大人也都得到了医治,重获健康,也相应延长了寿命。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下乡的医生人手一本《赤脚医生》又是何其的有作用与有意义。
再说个有意思的,听姥姥说那时老乡们对他们心存感激,却文化程度也不高,就夸赞他们是“毛主席的人,被毛主席保佑着,就连鬼神都害怕的人”。
自小就从姥姥、姥爷那里听过很多围绕着《赤脚医生》这本书存在的故事,有艰辛的,有感人的,也还有惊险刺激的。所以我一直对《赤脚医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每当我翻开它第一页,看见“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时,我就感慨颇深,感慨祖国从无到有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更是心存感激,感激教员的方针与部署,也感激老一辈的奉献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