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的盈利之路:叮咚买菜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近日,叮咚买菜(NYSE:DDL)发布了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业绩报告。第四季度总收入从2020年同期的31.88亿元增至54.84亿元,同比增长72.0%。2021年营收为201.2亿元,同比增长77.5%。第四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为10.34亿元,2020年同期净亏损为12.39亿元。
过去的一段时间,新冠疫情在中国部分城市零星爆发,包括生鲜原产地在内的很多地区也遭遇了温雨雪等恶劣天气,又赶上中国人的新春佳节。在每个关键时刻,叮咚买菜都成为了民生“菜篮子”稳价保供的重要力量之一。
财报显示,第四季度完成的订单总数从2020年同期6140万元同比增长63.1%至1.001亿元。2021年第四季度GMV(网站成交金额)从2020年同期的37.63亿元增至60.04亿元,同比增长59.6%。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是叮咚买菜进入的第一个城市,2021年12月该公司在上海已经实现全面盈利,其管理层表示通过上海的实践,预计下一个整个长三角地区,在不久的将来全国都可以盈利。
叮咚买菜是国内领先的即时零售企业,以高标准农产品上行+自营打造的优秀履约体系+科技驱动的高效流通体系,为用户提供品质确定、时间确定、品类确定的生鲜消费体验。
2017年,叮咚买菜APP自5月正式在线,并于同年6月建成首个300平“大仓库”,开启“总仓+前置仓”模式,全年营收超3800万;2018年,7月推出绿卡会员,10月前置仓建成119个,全年营收超7.42亿元,日订单量10万;2019年,公司开启跨区域经营版图,1月、8月分别于杭州、深圳开业,同时全年营收超50亿,前置仓建成近600个;2020年,公司经营区域持续触达全国,4月、11月分别于北京、成都开业,同时全年营收超140亿,日订单量85万,前置仓超850个;2021年,截至5月公司在全国30+个城市内拥有前置仓超1000个。
关于四季度业绩,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在随后的电话会上表示,“第四季度是叮咚买菜成立以来最好的一个季度,收入同比增长超过70%,效率得到显著优化。去年12月,整体Non-GAAP净亏损率低于13%,对比IPO时2021年Q2亏损率为37.2%。”
叮咚买菜的管理层认为,通过建设强大的基础设施可以为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大推动力。公司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一,叮咚买菜目前拥有约1400个前置仓,面积约50万平方米。叮咚买菜租赁了约60个城市分选中心,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公司一直坚持自己做生鲜商品的加工分选,一方面可以用自动化技术和大数据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对生鲜商品的一个全检过程。现在,公司很多分选中心已经实现了半自动化,未来,公司会继续和合作伙伴一起,更多投入到分选中心和前置仓的自动化设备和数据系统的研发上。
第二, 叮咚买菜已经拥有10个食品研发加工工厂,其中,松江面点工厂在2021年获得了IFS认证,是国内获得此认证的极少的几家工厂之一。2021年12月份,叮咚自己的研发和加工的商品销售已经占比7.2%。在2021年,叮咚买菜先后和江苏昆山等3个地方政府合作,将在2022年开工建设3个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生鲜综合体。叮咚买菜自己的研发加工能力将不断壮大,为消费者开发出更多差异化、高品质的食品。
第三,目前叮咚买菜拥有3家农业示范园,签署了118家订单种植基地。叮咚买菜结合国际标准和中国国情推出了叮咚良好农业规范标准D-GAP,并在合作的农业企业中大力推广。在采购实践中,公司发现有28种常见蔬菜容易发生农残药残超标,我们通过D-GAP和订单农业来管理种植基地,基本上解决了品质难题。
第四,在生鲜商品的品控上大力投入。叮咚最早提出“7+1”的品控规范,分别通过数字化管理,在产地环境、种植养殖过程、采收环节、运输过程、分选中心、前置仓、上门送货等7个环节加强品控,管理商品品质。叮咚买菜雇佣了500多名品控人员,2021年在品控快检和第三方检测上投入了5000多万元。人力财力的投入都在行业里领先。
第五,加强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上一次的财报会上,公司介绍了叮咚买菜陆基无抗基围虾养殖项目。除此以外,公司还积极参与了做菜机器人和一些农业种植、采摘机器人的开发。
谈到在2022年的计划时,叮咚买菜的管理层表示,叮咚买菜会坚定地“做重”:做流量运营是轻的,做商品力是重的。做价格战是轻的,用好商品赢得人心是重的。做零售平台是轻的,做供应链、做实体的研发和加工是重的。做短期的盈利是轻的,做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的。做一两个爆款、一两次营销技巧是轻的,长期坚持为人们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是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