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关于汉字繁简体的真知灼见!
【本文由“岭南才子”推荐,来自《简化字的最大弊病,在于合并了不该合并的字,造成语义混淆,必须参照上下文来猜》评论区,标题为岭南才子添加】
我来试着回答一下这几个问题,一。读古典文学,得看是什么时候出版的书,如果康熙字典前的书,读起来问题不大,康熙后到民国期间的书籍,可以借助字典解决。建国后出版的书,肯定没问题。
二、繁体字的笔画不是用平均来统计的,主要是常用字的问题,就像忧郁的台湾乌龟一样。其实简化字也只有1000个多一点,但大大地加强了扫盲作用。简化后的千字文中也只有六个重复。用平均来统计的做法就像你和杰克马平均财富都达到了1000亿一样,其实你只有几块钱,杰克马2000亿。
三、唐宋是有简化运动的,只是没有用官方名义推广。事实上很多简化字都是从唐宋的行草速写中挑选出来的。只有想搞愚民的朝代才会把字搞得很复杂,因为统治者和文化人不希望让更多的识字,这样他们可以垄断话语权。就拿“于”和“於”来说,春秋时期大多用“于”,到了清朝,基本统一用了“於”,曾经传说成的传位十四皇子,被雍正改为为传位于四皇子,就被专家否定,原因是清朝官方不会用更简单的“于”,而是选取更复杂的“於”。
四、繁体字实在没有必要,香港和湾湾很多年轻人写错字,就是因为笔画太多。黄尸和湾湾写标语出错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常有的事。字的合并,这个很正常,古代还有一堆的通假字呢。事实上笔画多了,不要说写,就是认字都有困难。
当然简化字我也有不太满意的,比如把“車”简化为“车”,把“東”简化为“东”这个就意义不大,因为“車”本身笔画就不多,没必要简化。但比如忧郁的台湾乌龟,就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