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鬼打圈(一):从英雄到满眼孔方的屁股

中国的文艺一直很有特质,随着经济基础的变迁,总在开始刚健清新,继而颓废淫邪,后来凄婉哀伤的鬼打圈里循环。

生活一旦安定,即便硝烟未远,就一堆人满脑子妻妾成群、万众瞩目,假借批判为名,释放出浓厚的封建古墓气,勃发起暧昧的资本腥臊气。

500

发展到如今2亿灵活就业人员,穿越、幻化成领袖王公、资本种马,或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是绝对的主流。同样都是灵活就业人员,如今的文艺绝没有阿Q“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这样植根实际的幻想,有的尽是绝美女帝看中一月干呕、兵王赘婿甩手一亿,可谓世界超一流,中国文艺真是取得了骇人的进步!

 

壹  没有思想,只有屁股

 

1951年4月11日,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首发。后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2001年,这篇文章被中学语文教材删除。

删除的理由很普世:革命文化早已过时,和平是主流价值观,文章描写的战争场面过于血腥,不在学生能接受的心理范围之内,不要让这样的文章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其实按这类理由,什么《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古代文章,都过时得不要不要的。

2014年12月24日,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在国内上映。两周之后,这部3D电影票房突破7亿元,成为当年贺岁档电影大赢家。

2021年国庆和2022年春节,《长津湖》、《水门桥》系列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爆火,鼓涨的荷包和墙头草们的二皮脸,相映成趣。

500

而那些冻成冰雕或战死沙场的战士群像,生前为国尽忠,身后事迹被当做赚钱道具。魏老,您要是活着忍心看吗?

魏老是2008年8月24日病逝的,在北京。不知道魏老逝世前,脑中放纵奔流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 

眼光再放远些,看看游弋在南海的美国军事力量,中国的文化圈真是令人迷离的万花筒。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这是《三国演义》中常出现的一句话。中国文字一直优美高迈,太多人像水太凉的钱谦益一样,毫无立场墙头摇摆,跟着伟大的屁股左右逢源,一直不要脸一直赢,逮着机会就会捞个盆满钵满,然后把自己塑造得满门忠烈,那叫一个清风明月率性聪明。

历史真不能看细节,不少东西可能与真相颇有龃龉,唯二骗不了人的是历史脉络和历史规律。

中国文化与思想,除了短暂的刚健与美好,太多的时候悬浮于生活与实践之上,或者跟在实践与成就的屁股后面吃灰,从业者脸上五花横肉块块饱绽,脑子里尽是苟且与名利,笔下是虚伪、妥协、屈辱与悖论。

知识分子始终不肯融入芸芸众生,社会只要稳定,知识分子就得了脖子强直症,绝不肯再俯下身,短期体验生活那就是住牛棚和受迫害,弱小狭隘的心灵是要布满伤痕的。如果读者们记忆力比鱼长一些,那就找不到几本立场一致精神堪读的中国书。

革命战争时期,毛润之先生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明了革命方向,《论持久战》指明了抗战方略,这些鸿篇巨制都是刚刚写出来就风行,最主要的是思想前瞻了未来,源于实践又引领了未来的实践。

500

但他晚年对文化的改造遭遇重大失败。中国文化的光明大道到底在何方?这是一个宏大的哲学问题,探索的人不多,思想在孔方屁股后面吃灰的是绝大多数。

 

贰  真实的粗粝与不完美的崇高

 

中国不缺少爱阅读的读者,只是太缺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实践的作品。

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为什么能够受人欢迎,其实把功劳归功于曲波先生更准确,这部影片来自于《林海雪原》,这是一部源自生活的典范作品。

1957年,曲波的《林海雪原》出版。这位二等甲级残废英雄写的小说,很多场面、人物都是有真实原型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曲波随部队开赴东北作战,担任过大队和团的指挥员,曾率领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进行艰难的剿匪战斗。

而《长津湖》、《水门桥》虽然票房极高,但对影片故事、情节、细节、人物特别是行为逻辑的质疑却一直如影随形,就是因为会编故事的人好找,而有真实战争生活经历的作家,当代已经绝迹,脑袋里编出来的东西终究不如生活那般宏阔与深刻。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才是战争小说最贴近真实的时期。

1935年8月,上海容光书局出版了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这部书也许算是最早直接描写现代战争的文学作品。

1942年,夏衍发表小说《法西斯细菌》。

1944年,孙犁发表小说《荷花淀》、《芦花荡》。

1955年,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出版

1957年,吴强的《红日》出版。作者吴强曾担任苏中军区的政治部副部长和华东野战军六纵的宣传部长,亲身经历了书中描写的涟水、莱芜、孟良崮、淮海等多次战役。

1958年,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和冯德英的《苦菜花》出版。

1961年,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出版。

1962年,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出版。

……

1979年的出版的魏巍的《东方》,《十月》杂志1982年第一期刊发的《高山下的花环》,可能算是战争文学接近尾声的余响。

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过: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观照数千年时间淘洗的结果,留下来的作品,受欢迎的多是以描述生活与史实为主。那些曾经形式新颖、技法高超的作品,都在时间长河里剥蚀掉华彩令人不忍卒读。

现代即使中文专业的研究生,又有几人通读过汉武帝曾经心旌动摇的司马相如的赋文。

 

叁  每况愈下的温柔坠落

 

有人这样评论80年代至今的文艺作品:

80年代中后期大陆作家自此之后的文学创作,看似百花齐放,眼花缭绕,不过都是些抄袭、模仿、强设,价值观混乱、思想劣质、品格低下、素养下流,偶尔的清流掩盖不了整体的恶臭。

恶臭不恶臭不好评说,诗歌散文中还有些珠玉,部分异类作家、导演如刘慈欣、姜文还是很不错的,但掩不住文艺整体脱离现实观照并滑向温柔乡的堕落趋势。

这种整体的发展轨迹,到底是源于潜在导向的全面异化,还是源于创作者集体的思想萎缩,还是源于创作内容的视角狭隘不接地气,还是源于信息传播手段的载体更新,还是源于娱乐形式的日新月异,是个难以说清楚的大课题。

80年代初期,最风行的就是录像厅和颜色录像带,然后是《河殇》在电视上痛斥农耕文明,接着就是因体验了几天工农生活而哼哼唧唧的伤痕文学开始泛滥。这个时期的超流量小说,唯有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另外就是以手抄本形式流行的的《shaonǚ之心》。

在一个消灭了妓女和色情文艺的年轻国家,颜色带来的超流量形同火种,启迪了太多鸡贼的写作者,面对和平时代年轻骚动的灵魂,文艺开始大面积向裤裆进军。

紧接着是港台和国外的文化冲击汹涌而至。港台脱离现实的意淫武侠小说,国外的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和达达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形式创新和思潮,让阅读者趋之若鹜,也让知识分子们眼前一亮,大量的写作者开始模仿。

颜色香艳情节离奇就有流量,善于模仿敢于装腔作势就有就有发达国家背书,获取全球名声加持。流行至今的古装武侠小说,高行健的《灵山》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典型代表。从武侠、封建帝王、才子佳人到穿越小说,庄zhidie和女人花式滚传单、丰乳肥臀加乱伦、屎尿屁和着裤裆腥臊林林总总跨越世纪一时蔚为大观,特能撩拨荷尔蒙,特能够感染人,动辄号召乌泱乌泱的人群。

无论何种朝代何种制度,能够轻松触摸名利和色情的,永远是群体中的极少数,文艺就此开始彻底与芸芸众生和生活烟火脱钩。各种精美的生物打造出各种圈子,玩腻了美好再抛出来作为商品,普通的年轻人要么舔屏要么意淫,成为流量和票房数字的组成部分。

 

经常看到有人争论路遥和某些人的作品哪个更好?

这问题不好回答!

500

但关于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别林斯基还提出过一个“形象大于思维”的观点,生活的丰富与思想的丰赡都是寄予在现实的人和事中的,脱离了生活的滋养,无论多聪明的脑袋,创造的形象都会与现实产生龃龉,再多平台的持续吹捧,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好的作品,共同的特质都是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内容反映时代特质,反映生活本质真实,这些远比形式和语言更具有吸引力。

500

 

每况愈下由裤裆加持的作品,新鲜劲过去了,就不要评价来评价去了,天天996累着呢,有时间还不如多刷几次《让子弹飞》,再看看《三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