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家思路理解的“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是老子引述古人(对春秋时期而言的古人)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道理。现在我们要能理解“曲则全”,首先要将道家思想内涵和儒家思想内涵进行对比区分,排除掉干扰,毕竟这是道家经典。道家主要强调(相对于儒家而言)的是客观规律变化,儒家主要强调的是主观意向转变。像“天道酬勤”这种观点,一看便知到儒家或者亲近儒家喜欢推崇的。而道家则经常说得是“天道无为”。
那么对于“曲则全”,我首先会想到的一个词“委曲求全”。它的意思: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为了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一个很经典的典故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将“委曲求全”的含义完整的展现出来。再结合前面的,我可以明确的说老子肯定不是在说“委曲求全”。
但以我现在的水准,还不能将老子的逻辑完整的表述出来,就直接说说自己所理解到的。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某件事表面上看起来,用最直接的方式可以最合理、最有效地解决。但在实际实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最后不得不绕个大湾才能达成目标。或者强意而为,则引发各种不同的事故。
举一例。鲁迅的开窗论: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当时中国正处在历史最低潮,积弱已久,成为列强的砧板肉。即便推翻了腐朽的帝制,局势依旧处于混乱中。面对“救亡图存”,各个层面都有废旧立新的需求。而汉字作为知识的载体、文化传承的工具,便被列为改革核心之一。在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识字的情况下,旧文人知识体系作为知识垄断利益受益者,自然对汉字改革不情愿、推诿,甚至阻扰。于是便出现比较激进的观点“废除汉字”,声势逐渐升起后,汉字改革也就被默认接受了,至少明面上。但真正的完成汉字简化,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由此可得出“曲则全”是一个法则,一个古老相传的法则。而老子则是以“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四方面,来应对运用这一法则。